18号网

2021极寒现象(2021年春节极寒)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1-11-23 01:52 阅读

为什么今年冬天比往年冷?

在此形势下,今冬我国大部地区气温是正常到偏低的分布,降水总体上北多南少。气温变化阶段性明显,冬季前期大部地区气温是正常到偏高的分布,隆冬季节(明年1月份前后)影响我国冷空气势力将明显转强,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可能会较常年同期偏低,北方地区可能出现大范围低温雨雪天气过程,南方发生大范围、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可能性较小。

△11月2日,黑龙江黑河迎来降雪天气。

今年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波动大,需防范给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

今冬将形成一次

弱至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

目前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已进入拉尼娜状态,预计冬季形成一次弱至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其后期演变趋势和气候影响还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2021极寒现象

2021年厄尔尼诺还是拉尼娜?

2021年6月,热带太平洋温度可喜地出现了ENSO中性条件,美国NOAA紧急向全世界宣布了一个重大利好消息:从2020年延续到2021年的拉尼娜现象已经彻底消失了,全球气候开始趋向正常。

但是全球气候很快又脱离了正常,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地球一下子变得很热,美国和加拿大出现近50℃高温,科威特阳光直射温度达到了74℃,厄尔尼诺现象有复出的可能,明显展示了全球变暖的效应,给人类敲响了气候警钟。

到了2021年8月,美国NOAA又再次宣布,拉尼娜现象有再次上演的迹象,概率还一下子增加到70%,气候再次反转在即,从“热反应”转换到“冷反应”,2021年的这个冬天有可能会出现极寒天气。

拉尼娜现象一旦出现,那么驱使地球天气的急流会有所减弱,降雨跟着减少,美国落基山脉以东地区曾经因为拉尼娜现象而出现了低压系统,很多科学事实证明,多个低压系统频繁出现,是爆发龙卷风的关键所在。

我国北方也曾经因为拉尼娜现象而出现了干旱少雨的天气,而南方却频繁出现了暴雨天气,这是因为海洋性热气流变弱,而从北方而来的冷气流变强,开始南下,当拉尼娜现象变严重之后,南方都有可能迎来极寒天气,气候大变对农产品的供应波动极大。

2021年会有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吗?

厄尔尼诺很可能在2020年底卷土重来。

英媒称,研究人员预测,可能给太平洋周边国家——从秘鲁到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带来灾难性强降水和长期干旱的复杂天气模式

厄尔尼诺很可能在2020年卷土重来。

据英国汤森路透基金会网站11月5日报道,一个国际科学家团队预测,明年发生厄尔尼诺现象的可能性为80%,届时赤道太平洋中东部地区的海面温度将大大高于正常水平。

他们本周说,他们的模型——使用的算法基于对整个太平洋地区各监测点气温变化之间的联系进行的分析——能够提前至少一年预测厄尔尼诺现象。

报道称,参与研发这一模型的德国吉森尤斯图斯·利比希大学物理学家阿明·邦德说:“利用常规方法无法提前6个月以上对‘厄尔尼诺’进行可靠的预测。我们用自己的方法大约可以提前12个月发出预警。”

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名誉所长汉斯·约阿希姆·舍尔恩胡伯说,利用这种新方法——在过去几年间已接受了检验——得出的预测结果将被提供给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的人。

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研究员约瑟夫·卢德舍尔说,他很快将与秘鲁的气象部门讨论这一研究成果。

他说,厄尔尼诺现象经常给这个拉丁美洲的多山国家的北部带来暴雨,随之而来的是泥石流高发风险。

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说,厄尔尼诺现象还可能在南美洲其他地区、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和非洲导致持续干旱。

在印度次大陆,它可能会改变季风模式,而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则可能因它经历更多降水。

卢德舍尔还说,有了这一新预测方法,相关政府将有更多时间做准备,以应对上述影响。

报道指出,这一新方法的研发过程最初于2013年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月刊上。在那之后,科学家一直在检验其准确性。

他们本周宣布,这一新方法准确预测了从2014年开始一直持续至2016年的超强厄尔尼诺现象、2018年的最近一次厄尔尼诺事件,还预测了其他年份不会发生厄尔尼诺现象。

研究人员说,预期中的下一次厄尔尼诺现象将于2020年底达到顶峰,可能导致全球年平均气温升幅在2021年创下新纪录。

厄尔尼诺事件是指赤道中、东海表大范围持续异常偏暖的

赤道太平洋海温监测区分布图现象,其评判标准在国际上还存在一定差别。一般将NINO 3区海温距平指数连续6个月达到0.5°C以上定义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美国则将NINO 3.4区海温距平的3个月滑动平均值达到0.5°C以上定义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为更加充分地反映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整体状况,目前,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在业务上主要以NINO综合区(NINO 1 + 2 + 3 + 4区)的海温距平指数作为判定厄尼尔诺的依据,指标如下:NINO综合区海温距平指数持续6个月以上≥0.5°C(过程中间可有单个月份未达指标)为一次事件;若该区指数持续5个月≥0.5°C,且5个月的指数之和≥4.0°C,也定义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非常有可能。因为近段时间,我们可以感受到降雨量非常大,相比起往年高出许多;其次也有不少的自然灾害发生,很可能都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前兆。2020年已经进入到3月“春季”时段,但是对于气候来说变化依然是在波动之中。无论是如今的全球变暖还是我们说的一些附带的自然现象,其中关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之中。 而在2020年3月之中,我们是听到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那就是有人说厄尔尼诺现象要出现,有些说拉尼娜出现,那到底谁会出现,如今可以说已经成为了具有争议性的“气候话题”,因为这对我们未来部分季节来说,可能会因为出现的不同现象而产生“极寒”或者“极热”的情况。 那如今的指数监测区是什么样子? 首先在说指数监测区的时候,我们都在3月看到了日本气象厅和noaa发布的新观察结论,那就是还是处于中性的模式,并且初步预估接下来将会缓慢的出现下降的趋势,然而如今针对“nino34”监测区域之一来看,似乎并没有按照预测的情况发展。根据nino34的区域来看,在短时间之中,nino34的指数已经达到了+0.6以上了,可以确定了,这完全已经超过了+0.5“阈值”,这是不是就要形成厄尔尼诺了? 当然从监测区域的情况来看,趋势具有发展厄尔尼诺现象的情况,只要长期保持在+0.5度或以上,就将可能给予厄尔尼诺现象的说明。但是如今监测区域并没有保持在+0.5度以上长久的时间,所以还要继续观察。 暂时也没有办法给出厄尔尼诺会出现,只是说如今nino34的监测区域温度是偏暖的,所以就看noaa等机构预测的下降多久出现,从长时间的监测来看,确实0度以上已经保持几个月了,但是大部分时间并没有超过+0.5度的区间,所以这也是说保持中性的天气的原因之一。 2020年到底会如何发展? 上面我们也简单说了,noaa,日本气象厅等机构都暂时不看好厄尔尼诺的出现,同时世界气象组织在3月也发布了相关的说明,那就是根据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报告指出,今年3月至5月,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发生的可能性分别为35%和5%。6月至8月,两者发生几率均为20%~25%。所以按照趋势是在逐步的减弱趋势,并且可能反向的发展拉尼娜的情况。 而同时相反的消息也出现了,那就是基于“pnas”杂志的报告指出,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通过全新的方法计算出,厄尔尼诺现象大概率将在2020下半年爆发,所以这明显是看好厄尔尼诺在2020年的一个发展情况,并且他们已经成功的预测到了一些关于厄尔尼诺年份的情况资料,那就是用最新的方法预测了1984至2019年期间10个厄尔尼诺事件中的9个事件的发生年份,以及24个没有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年份当中的21个,所以这个误差还是相对较低的。 而对于说2020年下半年的爆发也是才进行的一个模拟数据说明,并且预测数据显示,2020年下半年再次发生厄尔尼诺事件,并且可能发展为一个中等强度甚至高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其预测强度为1.48+-0.25摄氏度,所以也需要我们参考下。如今反正很多科学爱好者都会说,一个说来,一个说不来,那到底来不来都没有一个准话,确实气候现象的变化大,这个存在不确定因素大,只能基于数据来给予说明才行。 全球变暖会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发展吗? 对于气候来说,全球变暖产生的连锁效应可以说太多了,而根据气专委报告指出,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厄尔尼诺现象确实会受到影响,并且当气候变暖之后,出现较强的厄尔尼诺现象频率可能也会增加,也就是说未来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厄尔尼诺现象,同时厄尔尼诺现象表现也会加剧。 有什么表现?那就是产生的高温,干旱,强降雨等更加极端化的分布,所以说整体上来说,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并不太好,当然在产生“负面影响”的时候,也会给更多地区带来一定的好处,这都是相互的,例如长期干旱的地区有雨水了等等,只是现象的坏处是比好处多很多的。 综合情况而言,从如今的指数发展和pnas公布的暂时情况来看,2020年下半年厄尔尼诺可能爆发,而按照noaa,世界气象组织,日本气象厅等暂时的数据看,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概率低,这就是两极分化的模式,大家参即可。但是无论会不会出现,我们都需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全球变暖带来的极端性天气也将在春夏秋冬四季可能比较频繁。应该不会。2020年会发生拉尼娜现象,一般要过几年之后才有可能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2021极寒现象

今年冬天真的会出现千年极寒吗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中国今年会出现“千年以来最冷冬天”的说法炒得挺火,连卖冬衣的商家都开始以此作为广告了。 “千年极冷”的说法源自一位波兰科学家对欧洲今年冬天气候的预测。按照他的说法,过去两年内,负责向北大西洋输送热量的湾流减弱到原强度的一半,所以欧洲今年会出现千年里面最冷的冬天。还有的版本说是“拉尼娜”现象的出现导致了北大西洋的湾流强度减弱,从而使欧洲今年的冬天极冷。这些消息传到国内后,经过媒体演绎,就变成中国也要出现“千年最冷”的冬天了。 不过,事实上虽然不能排除今年冬天会比较冷的可能性,但无论如何“千年极冷”的说法是不靠谱的。 那位波兰科学家所声称的“湾流强度已减弱到原来的一半”的说法,其实根本就是拍脑袋的结果。实际情况是,近几十年来的观测证明,湾流的强度虽然略有减弱,但并没有达到“原来(正常值)一半”的程度。何况,如果真降到“一半”的水平,它导致的也已不仅仅是“千年极冷”了,恐怕整个北半球都会进入冰河期,电影《后天》的场景会真实再现,这哪是添几件棉衣就能解决的问题? 还有一些媒体报道提及,湾流的变化是因为“拉尼娜”现象的影响。不过,从我已经接触到的科学文献来看,似乎没有科学家将“拉尼娜”现象与湾流变化联系起来。“拉尼娜”现象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上的“年代尺度”上的现象。虽然它可以通过复杂的大气海洋过程影响到全球的很多区域,但并没有研究表明其对湾流强度产生了影响。再考虑到两者作用的时间尺度相差很大,把它们联系起来似乎有点牵强。 国内的媒体报道并未提到波兰科学家用什么模型来预报今冬气温。我比较熟悉的哥伦比亚大学气候与社会国际研究所(IRI)季节气候预报,业内口碑颇佳。该所对今冬气温的预测显示,今年冬天北半球大部分地区(包括欧洲及中国)不但不会出现所谓“千年极冷”,温度还有可能会略高于正常年份。不过,这种“温度略高”的概率绝对数值并不大,所以“偏冷”的可能还是存在的。 其实,用“千年”、“极”这些字眼来谈几个月后的天气状况,本身就是极不靠谱的。按照现在的气候预报水平,科学家只能谈谈气候变化的趋势及大概的变化区间。他们可以预报几个月或者几年后的平均状况大概是什么样子,但几个月后会出现什么样的具体天气状况,比如极端低温,超强风暴等,现阶段的气候模型还是无能为力。因此,就算“波兰科学家”能够预测出今年冬天比以往总体要冷一些,但受现有气候模型能力所限,也无法得出“千年最冷”的科学结论———这还没有考虑到以下事实:科学家对过去千年内最低温度到底是多少都不太清楚。 还有一点也值得大家注意。气候变化问题是国际社会非常关心的话题。如果原报道里面提到的欧洲面临“千年最冷”冬天的结论真站得住脚,那绝对算得上是比较大的科学新闻了。按照以往的惯例,这样的消息,像很多权威的外文媒体早就会抢着做深入报道了。而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只有几家不知名的媒体的少数新闻报道。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千年极冷”这条消息的不靠谱。 一条不靠谱的国外消息,通过国内媒体的演绎,几天的时间就慢慢从欧洲话题变成了中国话题,引起了国内公众的关注。与此相对应的是,很多严肃的气象、气候知识却很难成为热点话题。这事看起来有些悲哀,也足以为中国的科学传播者戒了。别想拉 今年还是暖冬 哥哥些,麻烦用大脑想想问题,别他人说什么就信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