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号网

世界上有美人鱼吗 美人鱼到底存不存在

来源:18号阿玲 时间:2022-07-13 15:56 阅读

答案是:有的,存在的。有美国研究者称美人鱼并不只是传说,它在我们现实世界中真的存在。研究者认为,美人鱼是在古猿进化为人类的过程中,一部分古猿进入海中生活,进化而成的类人猿,与人类同一祖先。只是在慢长的进化岁月里,人类将其遗忘,成为传说。

美人鱼,又称人鱼、鲛人(中国古名),是一种长着人身鱼尾的神秘水生动物,多生活在海洋的水域之中,常出现在童话、神话、玄幻小说以及古代传说、史书记载之中,也是一种著名的艺术形象。

世界上有美人鱼吗 美人鱼到底存不存在

关于美人鱼的传说,很多人都很熟悉,都说:美人鱼是海的女儿,所以,她出现在海里,或者是水中。这些并不奇怪,奇怪的是,在近年来的考古界有这样一个惊奇的发现:在古代的很多墓葬之中,也会出现美人鱼的图案、造型等。

那么,古墓中为什么会出现美人鱼的身影?这些透露着诡异气息的美人鱼,不仅形成了古墓中的一道神奇景观,还带来了诸多的疑问:它们到底是从何而来的?

最早将美人鱼与墓葬相互关联起来的人是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用人鱼膏作为灯烛的芯,可以保持火光长久不灭,这也就是人们熟悉的长明灯了。”不过,这样的说法,在有些人看来,只不过是小说中的杜撰罢了,不能信以为真,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渲染秦始皇的神秘感。

然而,实际上,这里说的人鱼,并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认为的人鱼,也不是神话故事中,那种半人半鱼的怪物。而是在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一种动物,就是“鲵鱼”,也就是人们口中的“娃娃鱼”。这是一种水陆两栖的动物,跟蜥蜴差不多,身体长度可达到两米多。

在《山海经》中,对于这种动物也有记载,描述其:有四个足,叫声好像婴儿啼哭。或许是因为娃娃鱼四肢肥大,头部扁圆,叫声又跟婴儿颇为相似的原因,所以,给人半人半鱼的错觉。在原始社会中,人们通过已经掌握的提炼技术,从娃娃鱼身体中提取鱼油脂,用来照明使用。

正是因为在远古灯光中,娃娃鱼有这种延长燃烧时间的作用,这也给娃娃鱼带来了几分神秘之感,同时,也让其数量锐减。

因为在古代,每一盏长明不熄的灯火之下,都有大量娃娃鱼肥硕跃动的身影。

除了《山海经》中对于人鱼故事的描述之外,在中国古代的墓葬艺术品中,也少不了人鱼的身影。比如:在汉代的墓葬之中,其石壁的画像上,就经常出现半人半鱼的怪物造型。之所以绘制这样的图案,主要是因为人们希望用人鱼来指引墓主人的“灵魂升天”,这体现的是对墓主人的一种美好祝愿。

对于人鱼这一功能的传说,可以在《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找到。关于这样的传说,在古代也不占少数。而且,在古人的眼中,生活在水里的精灵,必然是鱼的形状。而且,在古人的观念当中,地上有的,天上必然会有,所以,人间的鱼飞升成仙,去往天界之后,依然会生活在天河之内。

李白的诗中,有云:“黄河之水天上来”,正是因为上下游这种地势的落差,才让人们产生了这种河水从天而降的感觉。而在河水之中,半人半鱼的神灵,也会将河水当做通天的渠道,从而,引领人们的灵魂升上天宫。

可以说,在墓葬之中的人鱼图画,其背景也多为波光粼粼的湖面,这便预示了这图样具有承接天上和人间的特殊功能。

除了能够连接人间和天界的功能之外,人鱼还有“起死回生”的寓意。

在《山海经·大荒西经》之中,就有一个关于半人半鱼的“鱼妇”可以令人死而复生的传说。大概的意思是说:有鱼妇看起来半枯半荣处于濒死的状态,但是,随后又死而复苏。从现代的科学角度看,这有可能是对娃娃鱼具有冬眠习性的一种描述,“死”实际上是在冬眠,而“复苏”则是冬天过去了,又苏醒了。

另外,在《淮南子·堕形篇》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在古代医疗水平较为低下的时期,能够起死回生,死而复苏,这种神奇的“功能”对于古人来说,是有非常大的吸引力。人们对于这种死后又能复苏,极为羡慕,更将其视为神通之举。

因为,已经超越了生死的界限,游走在生与死之间,所以,人们想要通过墓葬中的人鱼造型图案,寄托一种对墓主人能够得到永生的美好愿望。这一点,在目前出土的很多文物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比如:在南唐时期,就曾经出土过多件人脸,鱼身的陶俑形象。

这些陶俑呈现卧状,鱼的身体,且身上有鸟的翅膀,这样的陶俑在墓葬当中出现,主要发挥的就是之前所说的可以连接天上和人间,可以死而复苏的功能。

这也是人鱼造型的图样,多在墓葬中出现的主要原因。它预示着人们对墓主人的美好祝愿,希望可以通过这样的图案,帮助墓主人的灵魂得到慰藉,帮助其升天,或者得到永生。

美人鱼这一形像,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喜爱、传颂,她的这种美,恐怕连维纳斯和蒙娜利莎,都要逊色三分。现如今,美人鱼已经成为了一种概念、一种图腾被世人所认可,也是大自然给予我们心灵上的美好恩赐,而我们,应该把这种恩赐以最好的方式回报给大自然。

近日有美国研究者称美人鱼并不只是传说,它在我们现实世界中真的存在。此语一出,立刻引起广泛关注。研究者认为,美人鱼是在古猿进化为人类的过程中,一部分古猿进入海中生活,进化而成的类人猿,与人类同一祖先。只是在慢长的进化岁月里,人类将其遗忘,成为传说。

老普利尼是一位记述过“人鱼”生物的自然科学家,在他的不朽著作《自然历史》中写到:“至于美人鱼,也叫做尼厄丽德,这并非难以置信… …她们是真实的,只不过身体粗糙,遍体有鳞,甚至,象女人的那些部位也有鳞片。”

2013年6月,以色列海法区亚姆镇频频有人声称在附近海域看到美人鱼。小镇管理者不失时机发出“悬赏令”,以期掀起旅游热潮。尽管,关于亚姆镇的美人鱼报道层出不穷,不少人依然对美人鱼的存在持怀疑态度,有些人甚至认为政府悬赏有炒作之嫌。

虽然,美人鱼不曾进入任何人的视线,但是,她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正因为这样,她可以让世人有足够的想象空间去塑造她、去美化她。

所以说,美人鱼的这种魅力是神圣的,是完美的,是永恒的。

一提起“美人鱼”这三个字,大家并不陌生,从安徒生童话中为了爱情甘愿牺牲鱼尾甚至生命的小美人鱼,到一千零一夜中的海中居民,从盎格鲁撒克逊人神话中体长可达610米,为了提醒水手们即将出现的坏天气而出现的巨大人鱼,到中国神话中“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的鲛人。

在近东,欧洲,非洲和亚洲的神话故事中都出现过美人鱼的形象。她们的外形大同小异,上半身是一位面容姣好,身材婀娜,长发飘飘的少女,腰部以下则是一条长着鳞片和尾鳍的鱼尾。

关于美人鱼的传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亚述王国,女神阿塔伽提斯在无意杀死了自己的爱人之后,出于悔恨跃入水中变成了一条鱼。然而在现实的大自然中,在那幽深蔚蓝,广阔无垠的海洋里,真的生存着美丽的美人鱼吗?

现实中的美人鱼

固然,神话故事中身姿动人,半人半鱼的美人鱼,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然而美人鱼的传说却并不完全是出自杜撰和想象:有这样一类神奇的水生哺乳动物,在科技还不够发达,人类尚无法正确的认识自然界的蒙昧年代,曾经激发了古人无限的遐想,这类被称作海牛目Sirenia的动物就是“美人鱼”神话的源头。

海牛目属于非洲兽总目的近蹄类,和陆地上的大象是“亲戚”,和大象一样,现存的4种海牛目都是性情温顺的植食性动物,也是地球上现存唯一的植食性海洋哺乳类。

它们分别是产于美国东南部和中南美洲沿海和河流湖沼中的西印度海牛,生活在南美亚马逊流域的淡水中的亚马逊海牛,栖息在非洲西北部的沿海和淡水河湖中的西非海牛和生存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温暖浅海中的儒艮。

这些温柔的海中巨兽行动缓慢,拥有肥胖壮实的身躯,为了适应水中的生活,它们像鲸一样将前肢特化成了鳍状,后肢和骨盆则基本退化消失,眼睛也退化得小如针眼——毕竟在昏暗浑浊的水下,视力再好也派不上什么用场。

硕大的鼻孔朝天翘起宛若牛鼻以方便浮出水面呼吸,上面生有在潜水时能彻底封堵住以防呛水的瓣膜,哺乳动物中密度最高的厚重骨架使得它们能够轻易沉入水下,巨大的肺部和膈膜纵贯整个体腔使得它们能够长时间潜在水中活动和觅食。

除此之外海牛目还拥有发达肥厚的上唇和一生都在不断生长的臼齿,用以进食河湖水底,海床和水面上生长的各种水生植物。

说到这里大家不禁要问,这样一类五大三粗皮糙肉厚,长相很难称得上“美”的动物,为什么会被古人当成美人鱼呢?

原来,雌性的海牛目母性很强,在繁殖期会温柔的将幼崽带在身边寸步不离并经常通过舔舐和用鳍肢互相碰触等动作表示亲昵,同时海牛目的胸部有一对大而发达的乳房,在哺乳期也会特别鼓胀。当在海上漂泊数月的水手在月明星稀的夜晚,看到在海面上哺育幼崽的海牛时,会引发出关于美人鱼的遐想,就也在情理之中了。

神奇而脆弱的水中精灵

2015年,科学家在南美亚马逊盆地的阿力普阿南河发现了一种奇特的侏儒海牛,与体长可达2.55米,体重达346.5公斤的亚马逊海牛相比,侏儒海牛只有1.3米长,60多公斤重,一些科学家认为它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新种。

对于这个古老而神秘的“美人鱼家族”,我们人类了解的还太少,然而由于人为捕杀,水污染,栖息地破坏,船只撞击和滚钩刺网等杀伤性渔具的威胁。

现存的5种海牛(不含可能是新种的侏儒海牛)已被列为易危物种,世界上最大的海牛目,栖息于北大西洋体长可达9米的巨儒艮更是于18世纪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而永远的从地球上消失了,而中国唯一有分布的海牛目:儒艮,也已经十多年未能在中国沿海发现活体。这些充满着传奇色彩的水中精灵能否在未来的地球上继续生存下去,延续美人鱼的美丽神话,就取决于我们人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