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号网

说春是石阡哪个民族 石阡说春简介

来源:18号小珍珍 时间:2022-07-19 20:02 阅读

"说春"是石阡侗族人民世代流传下来的一种民俗活动,说春之人,称为"春官"。作为侗族的民族传统,"说春"保存了独特民间音乐艺术、民间说唱艺术文化,既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成分,又在其他民族中传播,表现出石阡侗族独特的农耕意识。

刚刚踏进古寨,便被眼前的画面所吸引。双龙迎春、春神祭拜、春牛进场、春童齐颂二十四节气歌、鞭春礼仪式、春官说春、知府打马游街、扶牛行耕等活动,正如火如荼地上演着。一时间,淳朴的器乐声、热烈的欢呼声混为一片,现场热闹非凡。

说春是石阡哪个民族 石阡说春简介

鞭春仪式结束,该是"春官"走村串寨"说春"的时候了。朱时英今年80岁,是石阡县花桥镇坡背村村民,也是本次"说春"活动中年纪最长的春官之一。手持"春牛",沿着楼上古寨弯延崎岖的石阶小路而上,朱时英显得有些吃力,却热情高涨。"说春"对他而言再熟悉不过,甚至已经成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

朱时英说,"说春"的春词以二十四农事节气为主,提醒人们按时耕种,别误农时。像《开财门》、《颂主人》、《说四季发财》、《说茶》、《说粑粑》、《说见子打子》等段子,都是朱时英最为拿手的。他说其实说春不是"说",而是唱,有简单的曲调,且各地不一,也称为"说唱读春"。说得好的春官,春词比较讲究,唱读时也讲究个"字正腔圆",使人听起来有一种美的享受。

推开一户村民的大门,朱时英便开始了自己最拿手的"绝活"——说春劝耕。这户主人家姓周,看到"春官"的到来,先是笑脸相迎,随即进入大堂端茶倒水,摆出水果瓜子。这样的盛情接待,朱时英已经许久没有遇到过了。

用朱时英自己的话说,20多岁时,他便在老辈那里学会了"说春"。每年立春前后,自己便会走村串寨,或入县城,挨户说春劝耕。朱时英这一"说",便是近60年。这近60年里,朱时英可谓是见证了"说春"文化在村民心中发生的微妙变化。

朱时英说,每到一户人家"说春"劝耕完毕后,主人家应端茶倒水、给"春官"些许食物或钱财。虽是一种民俗,但在几十年前,也不失为一种讨生计的渠道。"我刚说春的那几年,这种风俗在寨子里颇为流行,村民的接待还是非常热情的。"朱时英说,随着村寨里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村民的观念也发生了不少变化,"说春"在村寨里除了上了年纪的老人以外,已经很少有年轻人会了。

与此同时,"碰壁"、"受冷眼"也成了朱时英走村串寨经常遇到的事。尽管如此,深受老一辈人对"说春"文化的感染,朱时英依然对"说春"风俗坚守至今。而早在30多年前,他已将"说春"传给了自己如今已经55岁的儿子朱胜远。

2011年,"石阡说春"被国务院公示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对"说春"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石阡县使出了"洪荒之力"。对"春官"实施普查摸底、编写书刊广泛宣传引导、投入资金保护"说春"文化项目、加大非遗申报力度,一项项抢救保护措施的实施,一次次"说春"文化保护研讨会的召开,"说春"文化还走进当地校园,开班了"说春传习班"。

有了国家的保护与扶持,像朱时英一样的"春官"感到无比欣慰。"这样一来,就不用担心这种风俗会失传,我还要将这个绝活传给我的孙孙,把它一代一代传下去!"朱时英爬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淳朴憨厚的笑容,他仿佛看到了无限的希望。

与朱时英一样,67岁的石阡县花桥镇梁家屯村村民封万明已经感受到了政策的"春风"。早在5年前,他已被贵州省文化厅批准成为"石阡说春"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用封万明自己的话说,他是本家第四代说春传人,18岁开始随父说春。至今说春虽然已近50年,但他对"说春"的执着与热情却未曾减退。

尤其是对"说春"的唱腔及语言艺术,封万明依然在不断研习,他对自己要求精益求精。如今,到花桥镇中学给孩子们讲授"说春"文化,是封万明每个星期必做的一件事。"希望孩子们从小能耳濡目染,对这种文化有一个正确全面地认识,也为'说春'这种非物质文化迎来崭新的春天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