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号网

雁门关是在什么地方啊 雁门关到底有多险要

来源:18号小玲玲 时间:2022-08-14 11:52 阅读

最近朋友叫我一起去“雁门关”旅游。说实话,“雁门关”这个地名我耳熟能详,但是在去“雁门关”之前,我竟然想不起来“雁门关”到底在什么地方。我原本以为是自己孤陋寡闻,再问问身边的朋友,竟然大部分人也都只知道“雁门关”这个地名,却不知道它在哪里。

实际上,“雁门关”位于现在的山西省忻州市代县,作为我国万里长城上一道非常重要的关隘,有着“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的美誉。“雁门关”自古以来都被大家誉为“中华第一关”,其重要的战略位置由此可见一斑。

雁门关是在什么地方啊 雁门关到底有多险要

曾经,“雁门关”是中原与塞外的分界点,也是常年战火纷飞的地方,“雁门关”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其中有许多历史故事都被后人广为流传,比如有杨家将抵御契丹的故事,还有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等等。

另外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雁门关”也是一个被反复提及的地名。如果你是一个“金庸迷”的话,肯定不会对“雁门关”感到陌生,《天龙八部》里乔峰跳崖的地方就在“雁门关”。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现在的“雁门关”还真有一个叫“乔峰跳崖处”的景点哦!

如今的“雁门关”已经是国家级5A级旅游景区,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以及“山西十大旅游品牌”之一,是大家来山西旅游必须打卡的一个代表性景区。如果没来“雁门关”,你的山西旅游恐怕就算白来了。

虽然“雁门关”的名气非常大,声名远播,家喻户晓,但“雁门关”所在的山西省忻州市,却相对而言就没那么多人知道了,甚至好多人连“忻”字都不认识。当你说起“雁门关”,好多人可能都只听说过这个地名,却不知道“雁门关”在山西省忻州市,也算是很特殊的一种现象了。

那么,你有没有来过“雁门关”旅游?对“雁门关”的印象怎么样?你知道“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的代县吗?

雁门关到底有多险要

山西地形号称“表里山河”,遍布要塞关口,其中代表就是雁门关。

《天龙八部》中乔峰的一生,以雁门关开始,又以雁门关结束,那时候的辽宋对峙,是雁门关历史上最重要的时刻。

相比其他名关,雁门关以“险”为最,被誉为“中华第一关”“天下九塞,雁门为首”。借助卫星地图,能清晰地看到雁门关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

勾注山,孕育了雁门关

雁门关所处的山称为勾注山,为北岳恒山山脉之西段,山体呈西南——东北走向,宽度达到15公里到30公里,群峰相连,如伏虎,如蹲兽,长达200公里,山顶海拔高度大部分在1700-2400米之间,最高峰佛宿山也称馒头山,海拔2426米,比恒山主峰还要高。

如此体量的一架大山横亘山西北部,既是一条自然地理分界线,同时也是一条人文地理分界线:山之南的滹沱河流域,气候温润,河流两岸甚至可以生产稻谷;山之北气候相对干旱,桑干河冲积平原大片土地盐碱化特别严重。一过中秋,大山南坡尚满目苍翠,大山之北已是百草回头,霜落如雪。

秋天的雁门关城一带劲风如刀,老百姓说,风大的时候,能把磨扇吹起来放了风筝。《山海经》中说雁门关之所以得名,是因为“雁出其间”。大雁飞越雁门,要在山里穿行,高出山顶哪怕一寸,风也会将它刮回去。

勾注山为内地与塞外、中原与漠北、农耕与游牧的重要地理分界。所以,从战国到明代,勾注山都是“天下之大防”。帝国开疆拓土,要由此向北推进;游牧民族扩张领地,则由此张开向南进击。

早在周代和春秋时期,勾注山一线为双方争夺相持的分界线;到战国、秦汉、隋唐,帝国强盛,中央王朝由此向北兵锋四出,但其间,秦末、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中央政权分崩离析,无遐北顾,游牧民族突破勾注山防线乘机南进;

北宋至今到处流传“杨家将”故事,来自部分真实的历史,这里一直是宋、辽对峙的前沿;靖康国耻,徽、钦二帝经雁门关被掳出塞,雁门关上金兵誓师,大举南进,南宋纳表进贡,偏安一方。蒙元铁骑则由此南下,席卷全国,统治未及百年,被朱明王朝逐出中原。自此,勾注山成为拱卫京师的重要屏障,昔日的关外一变而为关内,关内一变而为关外。

清军入关,版图扩大,勾注山才不再是民族碰撞融合的分界线。

今天的雁门关隧道,洞穿了新老两座雁门关之间的大山,一出隧道,就可以看到连绵的烽燧、城堡、寨子。勾注山北麓,一左一右,新广武、旧广武两座堡寨扼守进入雁门关城的山口,高速公路还在此专门设立一个出口。这条进出雁门关的道路,今天仍然是一条交通要道。

 不止一座关,而是一个防御体系

在明长城的防御体系中,雁门关属长城九镇之山西镇(亦称太原镇)所辖。由偏头关、宁武关、雁门关构成的山西镇长城防御体系,既有外长城,也有内长城。

山西镇(太原镇)内长城由内外长城两部分构成,外长城在偏头关丫角墩与大同镇外长城相接,沿黄河迤逦西进,从偏关县老牛湾开始,一直到河曲县阳丐堡结束,前后共18个堡寨,隔河与榆林镇长城相望。

内长城则由偏关县老营堡开始,一路向东,接神池卫、宁武关,再与雁门关相接,前后相连共计400多公里,与山西镇外长城构成一个“丁”字型防御体系,外长城称为“大边”,内长城由被称为“二边”,偏头关、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为“山西三关”。

如果再把视野放大,就会发现,山西镇外长城“大边”与大同镇长城“大边”相接,一路向东,内长城“二边”经宁武关、雁门关,又向北回折,内外长城最后在八达岭居庸关会合,在明代的版图上围成一个完整的环形防防体系,这个环形防御体系分布着宣府、大同、山西三镇。

这个防御体系已经非常庞大了,大到什么程度?从明初到明末,三镇仅驻军就达到十数万人,最少时期也在七八万之间,正面防线千余公里,纵深400多公里,外长城北侧,分布有数以千计的烽火台,而内长城又有大同、朔州、宣府、代州等军事重镇和近百个城防坚固的县城及卫所,军堡、民堡星罗棋布,数目字超过一万。这在古今中外的军事史上怕也是绝无仅有的。

山西三关,与直接蕃卫京师的倒马关、紫荆关、居庸关相呼应,山西偏头关、宁武关、雁门关被称为外三关,倒马关、紫荆关、居庸关被称为内三关。

勾注山上雁门关,此关如门,但并不是天然的门。在此设关,缘于山上有“陉”,陉,即径,是山脉中断处的峪口,如果没有这些峪口山径,翻越庞大的勾注山千难万难,而古代也没有能力像今天一样开凿一条洞穿山体的隧道。勾注山上有西陉和东陉,是古代的两条官道,分别位于雁门山东西两侧,除东西两陉之外,勾注山还有20多条可供人行的山道,但东西两陉的南北侧山坡地势较缓,山顶两峰之间有足够的宽度,所以成为沟通代州与朔州的主要通道。

唐代之前,西陉为主要通道,是为雁门古道,现在可以清晰看到曾有工人开凿的痕迹,两山之间底部以石铺路,从文字记载看,经过战国、汉武帝及唐代郭子仪三次大的人工开凿。直到明代,才将东陉作为主要通道,两条古道一直并用,只不过,西陉的雁门古道干燥但路险,而东陉古道则平缓易行,但冬季结冰不易车马通过。

有了山,有了陉,才最后有了关。陉为通途、关为险阻,中国的古关隘莫不修筑在交通要冲,陉有关便成为一个矛盾的统一体。雁门关从周代开始,先后被称为勾注塞、雁门塞、西陉关、东陉关、雁门关,但关城并不固定在一个地方。唐代之前,雁门关扼守西陉,即西陉关,唐代之后移至东陉隘口,两个地方相距不到5公里。

古雁门关亦称西陉关,当地口口相传为“铁裹门”——铁裹门作为地名在万里长城上并不少见,居庸关边上有一个村子就叫铁裹门,而外长城河曲县唐家会营边上的一个村子也叫铁裹门,城垣高峻,险要异常,极言其防守严密。

雁门新关又称为东陉关,关城为明代所筑,其形势如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所形容“重峦叠巘,霞举云飞,两山对峙,其形如门,飞雁出其间”,所以此地又称为雁门峪口。较之铁裹门,雁门峪口相对开阔一些,大规模的建筑群落才得以展开。这样,雁门关有“双关双城”的布局。

外三关中,偏头关与宁武关都是以城代关、亦关亦城,如果不加留意,几乎无法分辩出它与普通的城池有什么区别,唯独这雁门关,高踞山口。

雁门关城,由大砖城、石城、北门瓮城和北外的罗城组成,还是第一次上雁门关,当时仅存大砖城和北门瓮城,石城和罗城或坍圮,或残破,现在基本原样恢复。四城共同构成雁门关关城格局,四城之间,由城墙联为一体,占地在一平方公里左右。

大砖城坐北朝南,上书“天险”二字,亦称为天险门,其上筑楼,名叫“雁楼”。这座体量庞大的城楼是雁门关的标志性建筑。关门之外,为李牧祠。因为李牧是历史上第一位镇守雁门关的大将。

与天险门相对,是地利门,上有城楼,为“六郎庙”。关城之内,点将台、关署、校场、兵堡、粮仓、武庙错落分布,在一平方公里不到的空间里,各式建筑有节奏感地徐徐展开,并不显拥挤。

雁门新关北出10公里即为广武口,与长城相连,曾有重兵把守;南出10公里,再有南口寨,亦筑堡守卫,南口与广武之间,雁门关古道盘山而行,由折蚰蜒;而古雁门关那一头,北出10公里,为白草口,有常胜堡与六郎堡,出白草口,再有旧广武城,均与长城相连,南出10公里,则为太和岭口,有太和岭寨。

这样,一个以新老雁门关为中心的庞大的军事防御体系就呈现了出来,独具匠心的设计直让人叹为观止。

很多军事要塞,也往往是交通要道。到了后来,后者的功能显得更为重要。

清代统一长城内外,关城的军事防御功能几乎消失,但交通经济功能反而凸显了出来。天险门外的李牧祠,两根高耸入云的明代石旗杆保存完好,下有三通碑刻,是商家捐资修整雁门古道的花名册,计有归化、包头、托克托、丰镇、张家口、大同府、朔州府、宁武府、代州、广武、阳明堡、平遥、太谷、榆次、介休等几十处商埠共700余家商号。

正因为有这样一个沟通南北的陆港码头,它强劲的经济辐射功能在明清两代发挥得淋漓尽致。南边的代州、崞县、五台、定襄、忻州、繁峙诸县,北边的应县、朔县、山阴、浑源,甚至大同,其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与雁门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以代州为例,清代的代州境内有商户700余家,从业者3000余人,分布于州城以及州城周边的四大商镇之中,而这些商镇无一例外都是雁门关长城体系中屯兵防守的堡寨。而与经济繁荣相匹配的文化繁荣,更是一部值得大书特书的历史。代州一城,人文荟萃,世家大族云集。代州一县,明代就有中举者162人,中进士46人;代州冯氏一门,明清两季共出过进士18,举人55,清代和民国年间,冯氏共有132人担任各级官员,其中不乏阁臣、督抚、将军。

从五千多年前起自新疆和田,出天山南品,经阴山南麓越过大草原,进入山西北部,然后转输各的玉石之路,一直到清代和民国初年由江南经中原入山西输往内外蒙古,抵达中俄边贸口岸恰克图的茶叶之路,雁门关不仅仅是一个咽喉要道,而且也是一个重要节点。事实上,从汉到唐,从明到清,雁门关都曾开关设市,它作为一个重关营垒的同时,也是一个商贸发达所在,承担着非常重要的陆港码头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