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号网

马尔克斯对中国的态度(马尔克斯不授权中国)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2-01-09 10:47 阅读

曾令他的拥护者喜忧参半。1990年,在其中国之行中,直言不讳的作家公开指责中国出版界“盗版猖獗”,“死后150年都不会授权中国出版我的作品,尤其是《百年孤独》”。值得欣慰的是,后来,中国出版界以信用、真诚和对法律的尊重,终于让读者享受到了正版的马尔克斯作品集。这,或许就是我们向大师致敬的最好方式吧。

马尔克斯食言了

两年后,也就是1992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版权公约》,中国出版界的版权意识逐渐增强。

加入此公约后,按公约规定,没有作家授权,公约国不能出版该作家的作品,以前中国出版混乱的局面结束了。而马尔克斯因曾经的盗版乱像,拒绝向加入公约的中国出售版权。

在此后的20多年间,曾有100多家中国出版机构向马尔克斯本人、哥伦比亚驻华使馆,甚至墨西哥驻华使馆提出版权申请,但都未得到回复。

取得这位世界顶级文学大师的正式授权,成了国内各大顶尖出版机构和出版人的梦想。

马尔克斯这位世界级文学大师最终还是食言了,把《百年孤独》一书的版权正式授权给了中国出版社。通过此事国人收获的不止是《百年孤独》一本书,而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出版环境的规范化和与世界文化界对接的软实力,这种实力靠的不仅仅是金钱(高额版税),还有信用、真诚、对创作和法律的尊重。

中国出版社为什么一直为取得马尔克斯的正版授权而努力

应该会渐渐得到正版授权吧,中国盗版市场很猖獗的。

马尔克斯对中国的态度

马尔克斯对余华的影响?

余华最崇拜的就是马尔克斯,从余华的作品里寻找马尔克斯的影子应该俯拾皆是。《在细雨中呼喊》的前面部分,有关“我”的奶奶与爷爷的描写,就很像《百年孤独》里描写人物的感觉,结尾也很像《百年孤独》的结尾,都是一个轮回,没完没了的轮回。

余华认为,“大师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他看来,当代作家接受前辈作家的影响,“这种影响应该是以树木的方式在成长,而不是以阳光的方式。这才是影响的本质。”余华说:“我对那些伟大的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会被他们带走。我就像是一个胆怯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抓住他们的衣角,模仿着他们的步伐,在时间的长河里缓缓走去,那是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他们将我带走,然后又让我独自一人回去。当我回来之后,才知道他们已经永远和我在一起了。”

在1991年到1995年的短短5年时间里,余华从先锋姿态的《在细雨中呼喊》,到回归民间叙事传统的《活着》,再到充满戏谑和温情的《许三观》,代表了他创作的第一个巅峰。2005年和2006年分上下两部出版的《兄弟》一方面是商业畅销,一方面是评论界的沉默和批评。余华从一开始就刻意凸现了自己从马尔克斯、福克纳和卡夫卡那学来的怪诞,但因为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不被评论家和读者认同。但是余华在为《兄弟》辩白的时候还找到了马尔克斯,他曾不止一次地类比,新浪的社会新闻给予他源源不断的灵感,他相信这种荒诞性给予了中国作家令人嫉妒的创作题材,就像南美洲大陆的混乱曾经给予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刺激一样,一个把自己家的祖坟修建得像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河北农民,与《百年孤独》里长尾巴情节难道没有相似之处吗?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马尔克斯说过,他的一些小说语言只有当地的出租司机读得哈哈一乐,因为有太浓厚的地方色彩。相形之下,余华也声称只要一写到家乡就如同回家一样,但是他并不像莫言那样营造出一个小说中的家乡来。也没有像马尔克斯一样采用当地独特语言,余华在《兄弟》中并没有找到书写地域小说的语言感觉。马尔克斯说过,讲故事要老老实实的讲述,“用一种无所畏惧的语调,用一种遇到任何情况、哪怕天塌下来也不改变的冷静态度。”一种能让观者平静的神奇功效。用这句话来对照,余华最起码在写作《兄弟》的时候忘了他敬仰的大树的宗旨,所以也只能仍然做树下的小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