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号网

客家人的春节习俗和禁忌,过年客家人都吃什么美食?

来源:小编鸭子 时间:2024-04-10 21:30 阅读

客家说法起源于客家一词由于罗香林的客家学说而广为人知,并逐渐成为族群名称,不少人开始欣然受之,自称客家人。客家人之根源,传统的观点认为是在河洛。时序越千年,五胡乱华,朝纲倾裂,战祸频仍。生灵涂炭,颠沛游离,“人慌慌而游走,风飒飒以南迁”,举家携儿带女,跨黄河、过长江,万里迁徙,天远路长。客家人的故事始自千年以前,客家文化在一代代客家人的万里迁徙中,孕育、扎根、绵延、播迁。一部客家人的历史就是一部客家文化的成长史,客家文化的绵延不绝、历久弥新,映射了中华文化的璀璨多样、生生不息。

客家人的春节习俗和禁忌,过年客家人都吃什么美食?

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是客家人聚集地长期形成的独特风格的文化。 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客家方言、客家民俗、客家民居、客家山歌、戏剧、客家流行音乐、客家谚语、客家童谣、客家民歌、客家人物、客家山水、客家诗文、客家历史、客家饮食、客家家规族训、客家武术、客家名人事迹、海内外客家分布等多方面 。

客家文化是客家族群认同的纽带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家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源自中原汉人南迁时自身所保留的唐宋时期的华夏文化和中原文化。 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崇尚华夏正统文化,诗礼传家;另一方面,又善于从当地少数民族中汲取养分,融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 客家文化的基本特质是儒家文化;移民文化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特质。客家学是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

百节年为首,过年一直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崇尚传统文化的客家。客家人更重视春节,也喜欢按照传统风俗来过年。在祖国许多客家人聚居的城市乡村,都可以看到喜庆热闹的过节气氛。特别是山乡围龙屋里的春节更有着一番浓郁的亲情。 客家人过春节,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十二月二十四日入年假至除夕为准备阶段;正月初一至初五为过年阶段;年初六至元宵节为余兴阶段。下面就这些习俗,小编整理一些,分享给大家:

入年假:农历十二月廿五开始为入年假。入年假后,农户都暂停下田工作,有大锣鼓乐队的就可以开始打起来了,各个村庄里都可能听到此起彼落的锣鼓声。家家户户开始筹备柴片、食油及过年食品,采购猪肉、鸡、鸭,炸豆腐、蒸年糕、做米馃等。

尤其是家家户户都要进行一次打扫卫生,清洗门窗、地板、家具等,叫做“扫尘”或者叫“打弹煤”(“弹煤”即火烧烟熏后的灰尘),男女老幼还要理发淋浴换上新的或清洁的衣裳,干干净净过新年。在此期间,左邻右舍之间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 。

蒸岁饭:客家人在除夕前一天,都会用大木甑蒸“岁(年)饭”,亦称“隔年饭”,供奉祖先神祗时,“隔年饭”要插上12双筷子和12根大蒜(逢闰年要加一双筷子和一根大蒜)。

大年卅日,也就是除夕。这一天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还要挑好时辰全族人一起在祠堂或厅下敬祖公,大家挑着三牲、纸宝二头跑。敬过神的三牲可再敬祖公,直到最后从八仙桌上撤回家,供全家团圆吃年夜饭之用。

去祠堂祭拜祖先:大年三十和初一,部分地区客家人会把腌制好肉,鱿鱼,豆腐和盐端去祠堂,工工整整得摆在长桌上,并倒上酒,点好蜡烛,让老祖宗‘'品尝"。事后点燃香,挨家挨户拿着香去拜三拜,求保佑。还会有打锣鼓,烧纸烧冥币,舞龙,舞狮,串罗定炮等活动。

年卅:大年卅日,也就是除夕。这一天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还要挑好时辰全族人一起在祠堂或厅下敬祖公,大家挑着三牲、纸宝二头跑。敬过神的三牲可再敬祖公,直到最后从八仙桌上撤回家,供全家团圆吃年夜饭之用。

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除夕晚大家必须洗澡,否则下辈子会变牛的。大人小孩洗完澡后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

团圆饭:除夕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此时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表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倒酒,将酒洒地,然后才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吃年夜饭,一般都要有“肉丸”,其象征团圆之意,还有一般要喝客家娘酒煮的鸡酒。除夕之夜,客家人有守岁的习俗,家家通宵达旦灯火明亮,称之为“点岁火”,火笼加炭称之为“沤火桶”。大家团聚一起,辞旧岁迎新春,共享天伦之乐。除夕之夜,大人还有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

开大门:正月初一凌晨打开大门,有的地方又称接财神。过去每年选择吉时,现多以零时为准(腊月年三十,如月小年廿九,午夜12点正子时)。大门一开,鞭炮声立即响成一片,万爆齐鸣此起彼伏。

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第一天。开大门后,视历书当年的吉利方向出行,面对着吉方行走或跪拜,称为“出天方”或“出方”以迎喜神。同时邻居亲友互相拜年,多说“新年好”、“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添福添寿”之类吉利的话。初一早餐,客家人习惯要吃“长寿面”,因为面条长象征长寿。

人们竞相欢叫,热闹非常,在爆竹声中迎来了新的一年。这是一年中第一次开大门,非常隆重,要在门上贴“开门大吉”、“万事如意”的小红联,厅堂、灶堂、大门点上大红蜡烛,焚香礼拜。响亮而频繁的爆竹声,五颜六色的烟花灯火,彻夜不停。在欢腾的鞭炮声中,家家户户男女老幼互相拜年祝福。

拜年:接着小孩要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孩子糖果桔子,有的还会给“红包”,旧称“挂颈”。到亲戚家拜年,一般要带桔饼、糖等礼物,主人备茶果接待,有的还要留饮“拜年酒”吃鸡腿,拜年活动一般会延至元宵后,甚至正月底。

回娘家: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客家人出嫁的女儿,有回娘家探亲的习俗,又称“转妹家”。她们带着鸡、糖果等礼品,回娘家看望父母,与家人团聚。

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俩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吃岁饭: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桔、柚等水果。

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要烧纸钱,供桔子、柚子等,有的还要摆上几枚银元(取意有食有财),“隔年饭”要供奉数日,到了初三早晨,“隔年饭”要重新蒸过,全家人一起食用,取意“岁岁有余粮”,到初五“隔年饭”吃完后,才开始放新米下锅煮新饭,这种吃“隔年饭”的习俗,一直沿用。

迎神接福:正月初四是"迎神"的日子。原来,年前腊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下界诸神都在这一天升天向玉皇大帝朝贺述职,报告一 年来下界人间行为的善恶。

正月初四这天,再回到下界来继续监督人们,于是家家户户便在初四日迎接神的光临。迎神时,富裕人家要供上三牲--鸡、鱼、猪头,如果经济不允许,也可免去,但是一盘米、一盘红糖却少不了。因为奉上白米千盘,意谓新年五谷丰登;红糖一盘,暗含生活甜蜜。焚香上礼毕,便燃放爆竹,这时神灵便全部各就各位了。

出年界:正月初五,出年界。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俗称“火烧门前纸”,意即“嬲(玩)新年”到正月初五为止,以后要恢复正常的工作。“开小正”俗谚云:“火烧门前纸,大人做生意,细人(小孩)夹狗屎”。

人日:初七称为“人日”,根据中国传统习俗,当日为众人的生日。人日亦称为“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及“人七日”。根据古书记载,农历新年的首八天为不同畜牧作物的生日,依次序为“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客家有吃七样菜之俗,即把葱、芹、韭、蒜等七种青菜混合煮吃,寓意聪明、勤劳长久、会划算等。

客家人春节的有关禁忌

春节本来出于对“年”的禁忌。邓云乡《红楼风俗谈》(中华书局1987年版)谓“年”字,按古文的写法,是一个象形字,有头有尾 ,脚向四面伸开,像一个大壁虎。据说是一种很可怕的爬虫,一岁之中,人家不遇到它,最好了,便平安无事度过了,因此烧一堆火,弄了一些好东西大家好好吃一顿,以示庆祝,这就叫做“过年”。后来,欢庆除旧迎新的岁首,就变成现今的“新年”和“过年”。

客家俗话说:“入哩年界禁忌多”。客家传统民间奉行的春节禁忌包括:禁打骂小孩;禁打碎器皿;禁讲粗话恶语。

正月初一是一年之始,人们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这一天忌用不吉利的字眼,如病、死、苦、贫、灾、乱、荒、杀等;米缸不能空着,以免一年之中有断炊之意。忌洒水、扫地、倒垃圾,这叫做"聚财"洒扫、倾倒垃圾,唯恐把"财气"扫走、倒掉。这一天债主不许上门讨债,人们认为这一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也忌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人们认为,正月初一的口袋让人掏了,可能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初三日忌出门访友,初三各家都习惯扫倒垃圾,送出屋外空地或河边去,喊做送穷鬼。因此这日少人出门;忌用针线,尤其忌在厅堂做针线活

客家人准备过年食品和储存食物

由十二月十五日起至正月十五日止,客家人过农历年期间,除以上的三牲之外,要准备很多食物例如:

1、甜粄:甜粄也就是用米磨蒸的年糕,用七成糯米渗三成籼米在水裹泡浸一天一夜,再放在碓臼中,舂成细粉,和上油、糖,垫豆腐皮或芭蕉叶,用蒸笼蒸之,熟了就成粉红色的甜粄。

2、发粄:也就是广府人称“松糕”。

3、煎粄:又叫煎丸、煎堆。

4、酥花:用油炸的各式各样的芝麻豆类等。

5、米程:用米和糖合制而成,如台北街头常有用机器做的米香相似。

6、艾粄:用艾草做的,大年三十吃能够赶走疾病(部分地方习俗)。

客家人其它春节习俗:

年初一食斋

在客家人聚居的闽粤赣地区,素有农历年初一食斋的习俗,据说已持续了三百多年。即年三十(或廿九)晚餐以后,家家户户必须把装盛过荤腥的碗筷碟盘勺等厨具统统用开水泡过,甚至连盐缸都要临时换用,年初一整天只吃豆腐、青菜等斋菜。

这种奇特的习俗有一种传说。

传说客家人居住的某村有个古泉公,生有十一子,长大后都分了家,古泉公独自为户。有一年大年三十,儿子们接二连三地来对父亲说:“阿爸,今晚你不要做饭了,来我家吃吧但是到吃晚饭时,十一个儿子都想到一块去了;我不请父亲吃饭,其他兄弟总会请他吃吧;于是,直至十一个儿子家家都吃完除夕的晚餐,还没有人去喊父亲吃饭。

吃完饭,大家聚在一起聊天。其中一个人说;这么晚了,不知有没有人还没吃饭啊?;有一个人指着身边一条黄狗说;除非这条黄狗还没喂吧!坐在一旁的父亲气得七窍生烟,瞪着眼破口大骂:“你们这些不孝子,你老子就没有吃饭!”住在上屋的第三子新穰公头脑颇灵活,听见父亲怒骂,立即挎上一条钱袋从后门出去,由屋背转到大门口,装着全不知晓地问明了原因后,便一本正经地说:“我出去讨债刚回来,还没有吃饭,爸爸,你就跟我一块吃吧。”

父亲吃完饭,还是气愤难消:别人说多子多福,我却多子无饭吃,还不如无子。经过一夜思考,第二天(大年初一)他便带上田契、屋契、山契到一座庙出家去了。他还对子孙发出誓愿:“凡我子孙,年初一跟我食斋者,发达吉昌;不跟我食斋者,早死早亡”他这一招,其实是为了使子孙不忘这件事,教育后人要孝敬奉养老人。从此以后,每年年初一这天,很多人便食起斋来了。

赌纸牌

--客家人家里,平日是不准赌博的,唯独农历过年期间例外,大家聚在一起赌纸牌或跌状元签跌猴子、二十一点、万历牌等等作消遣。

转妹家

年初四,节初六;是说过年正月初一一至初四日过节五月初六日出嫁的女儿应尽可能的回娘家探亲与家人团聚。

舞龙、舞狮

--过年期间各村庄均有舞龙舞狮队出现,是一种尚武精神。

各地客家人的春节习俗和差异

台湾

丰盛的团圆饭

台湾客家人是以原乡广东五县即:嘉应州(今梅州)、梅县(今梅州市梅县区)、蕉岭( 原称镇平县)平远、兴宁、五华 (原称长乐县)(台湾客藉同乡称四县),及海、陆一即海丰、陆丰县一为主,所以台湾地区的客家年俗也与两区的相似。

除夕之夜,台湾岛内客家人都要欢聚在一起打边炉;,即一家男女老少团团围坐在火炉或火锅旁吃年夜饭。  年夜饭中,除要吃象征全家团圆的鱼丸、肉丸、挥丸和寓有食鸡起家之意的鸡肉,以及表示;年寿长久的韭菜,还有各种极富地方风味的油炸食品、汤圆、年糕,特别是吃;乌龟豆沙年糕;(一种用刻有乌龟形状的木模压制而成、内包豆沙馅的年糕),则有延年益寿之意。此外,还有一种咸味萝卜年糕,食用时需经火烤热后再用紫菜包起来吃。它除了具有解荤腥、调口味之作用外,又含有来年好彩头之祝愿(台湾地区称萝卜为菜头,与彩头谐音)。

年夜饭吃过之后,便是长辈们给子孙赠送压岁钱;,其给法也颇具特色:年龄大的孩子,其;压岁钱;是用红纸预先包好递到他们手里的;而年幼孩子的;压岁钱;则是大人们事先用红线绳缠好并系成一个小套环,套在他们的颈项上的。

福建

闽西

大年三十吃腕子筒、长命菜

闽西客家人从年二十五入年假;过小年始至除夕,是过年的准备阶段。

大年三十这一天,客家人的主要事情是上红(贴春联和红纸)表示红红火火。之后,贴门神、祭祀祖先、准备年饭、守岁等。而年饭中;腕子筒;与;长命菜&;是闽西客家人少不了的菜;腕子筒;就是红烧猪蹄,这红烧猪蹄很有特色,不仅肉烂,更是香浓可口,这里面的配料有的是当地的植物根茎,因此形成的香味独特;长命菜;其实就是整只的鸡或整块的猪肉放进锅中烹煮,再将整个大萝卜和整棵的芥菜加进去,这里面的含意很深刻。

在餐桌上,客家人如何进食也还有一番讲究。鸡头由长者吃,翅膀给出门的男人吃,读书的孩子吃鸡臂(腿)。酒洒倒在桌上视为发财,碗被摔碎看作会添丁,掉落了筷子当作有食缘......守岁,也称点岁火。客家人要用特制的三盏油灯分别点在厅、门、灶上,直到天亮。如一夜通明,这将意味来年吉祥平安,万事亨通。

三明:吃;甜头考头水;

三明市不仅是福建和内地联系的主要通道,而且是历史上;衣冠南渡、八姓入闽的桥头堡、聚集地和扩散地之一。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是灶神上天的日子,家家户户把锅台洗刷得干干净净,傍晚点烛烧香放鞭炮,用酒、米、灶糖、灶饼等素供祭祀灶神,据说是为了堵住;灶君;的嘴,要他上天奏好事,回宫保平安送灶;时家家还点盏竹制的;八卦灯,一直燃到正月十五才熄灭,称为:长明灯。

大年初一,大人小孩凌晨即起,穿戴一新,鸣炮开门,以图开门大吉。尤溪人在早餐前要煮生姜红糖茶先吃;甜头;。早餐皆为素食,或线面、或汤丸,象征长寿、团圆;沙县早餐必有大蒜、豆腐、红头菜(菠菜)等,寓新年诸事合算、富足、开门见红之意。旧时初一,人们往往上寺庙谒诸神、拜祖宗,祈求平安;乡邻见面,彼此拱手作揖,互道;新年好;恭喜发财;;这一天,大人小孩都禁止讲不吉利的话。如碗打碎了,要说;碎(岁)碎(岁)平安;;小孩摔跟头,说;拾元宝受伤流血,称;见红有喜......初一上午,将乐某村群众还有到水井、溪边争挑第一担水之习俗,叫;考头水,寓新年事事第一。

从初二起,人们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一般拜年者不能空手,要带糕饼糖果之类,给长辈要带红糖,拜年者返回时,主家要回送同等价值的礼品,叫礼尚往来。

广西

陆川:无鹅不像年

广西陆川客家人主要从福建省上杭县和福连珠玑巷迁徙而来,约有五十多万人,和邻县博白均为客家人主要聚居地。

陆川客家人喜欢吃鹅肉,鸡肉反成其次,有;无鹅不像年;之说。据老一辈人说,从前客家人颠沛流离,生活比较贫困,而鹅个头大,生长速度快,耐饥少病,没有饲料时还可用青草喂养,非常适合客家人迁徙时带在身边。而且鹅大肉多,可以;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体现客家人豪爽的性格,走亲戚时带上一大块肉也有面子。农村家家户户都养有鹅,少的几只,多的十几只,一到春节鹅的叫声此起彼伏,未见人影,先听鹅声,饶有情趣。

浦北:年初一偷青;

广西浦北客家人主要分布在石埇、张黄、安石、大成、樟家等14个乡镇,占全县总人口的40%左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勤劳勇敢的浦北客家人,还保留着许多传统习俗。

春节,是浦北客家人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先在腊月二十三祭灶,送灶王爷上天;。然后农家妇女搞清洁,男人置家具,人人添新衣。除夕中午,男女老少,满面春风,宰鸡杀鹅,煮糯米饭,以传统的客家菜肴供过各方神灵后,举杯欢庆团圆。就是千里之外的亲人,也要赶回来同吃团圆饭。除夕夜,客家人要贴对联、贴桃符、放鞭炮。阖家老幼在长明灯下,聊天玩乐,通宵不眠,畅谈一年的丰收,展望新年计划,这又叫守岁。时间一交零时,千家万户,都到厅堂上香,放烟花炮竹。初一这天,不杀生,不吃荤,不搞生产。早饭后,村里的青壮年舞龙舞狮,到圩镇或邻村拜年,主人出门燃放鞭炮、派红包。

这天,浦北客家人还有;偷青的习惯,采摘地里少许的菜花、生菜、葱、蒜等。因菜与当地客家话的娶、财字谐音,分别寓意娶花、生财、聪明、有得算。

四川:舞鸡、舞春牛

在川籍客家人中,二三百年来仍保持了客家的传统风俗习惯。在一些地区,世代流传的舞鸡、舞春牛活动,增添了春节的喜庆气氛。舞鸡的年轻人提着用木头、木瓜做成的两只斗鸡,打着锣到村中各家各户去贺年。舞鸡歌吉庆幽默,使主家喜笑颜开。送给贺年的舞鸡者红包,从斗鸡;身上拔几根鸡毛插在自家的鸡笼上,以祈求六畜兴旺。

舞春牛更为有趣。;春牛是用竹片巧妙编织而成,牛头、牛角糊上绵纸,画上牛眼,牛身是一块黑布或灰布。舞牛人敲锣打鼓在村中表演,钻进布底的两人,一人在前撑牛头,一人在后弯腰拱背甩尾巴,后面跟着的是一个手拿犁架的汉子。此外,还有敲锣打鼓的,领唱春牛歌的,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歌声笑声。舞罢上村又到下村,从初一闹到元宵节。舞春牛的人们为农家带来了节日的欢乐,同时,也寄托着对农家丰收、祥和的祝愿。

江西

赣南:诸多禁忌

赣南客家人过年有诸多禁忌。正月初一不向屋外倒垃圾、泼水,忌进菜园摘菜,这天忌开口骂人,要说吉利话。除夕、春节及大的节日和喜庆日,忌碗筷掉地。正月初一至十五,忌向他人借款或催贷。新年;出行;,忌有女人在场。正月初五是;五谷神生日,这天家家不能煮生米,只在前晚煮好夹生饭,第二天早晨蒸熟,黎明时,家家烧香迎接;五谷神;上谷仓,祈保;五谷丰登;。

赣南客家人讲究;吉利;,每月初一、十五要说吉利话;无要说成有;。

宁都大沽、小布等乡村;帽子;要说;有子,因为帽与毛谐音。新丧家人忌讳到别人家贺年。大年初三称为穷鬼日,一般不外出,不宴请。这天要做的事是把初一以来清扫的垃圾送至村边,点燃三炷香后烧毁,俗称送穷鬼出门。

湖南

炎陵:初三送穷鬼

湖南炎陵客家人十分看重过年。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是客家人的祭灶日。这天晚上,他们把灶台刷得干干净净,将旧灶君;像取下烧掉,早晨再把新灶君像贴上。送迎灶君时,都摆置酒肉、糖果、米果等供品,并在灶前烧香、点烛,燃上一串鞭炮,进行拜祭。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入年挂;,也就进入了紧锣密鼓的过年阶段。这时,外出的人都纷纷往家赶。入年假后,大人便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客家人很讲究卫生,入年假前后,要择吉日将屋内屋外,进行一次全面清扫。

大年三十是农历最后一天,也是过年的高潮。这天上午,家家户户从大门到各小门、谷仓、牛栏都贴上鲜红的对联,连水缸边都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干净的新衣裳,欢欢喜喜过大年。做完这些,他们还要在厅堂挂起祖宗画像,摆上供桌,设立香案,摆起鸡、肉、果品等供品,敬奉先人。

除夕夜吃团圆饭的时候,在丰盛的菜肴旁,他们还不忘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过年。饭前,先给祖先敬酒。席间,让小孩吃鸡腿,以示爱幼。

除夕夜要守岁,每个房间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灯。有些地方连牛栏、猪舍也上灯。这天晚上,小孩都能领到长辈发的压岁钱。

正月初一的大门是不能随便打开的,要等待吉时。时辰一到,家家大门打开,霎时鞭炮齐鸣,响彻整个寂静的山野。这天起,大家相见都打拱互道拜年,拜年这天,儿孙们要给长辈拜年。

正月初二是走亲戚拜年的日子。俗话说初一崽,初二郎,女婿要带着妻子小孩,提着礼物到岳父母家拜年。

初三送穷鬼;,这天一大早,他们就把家里积存两天(大年初一、初二不能倒垃圾)的垃圾,往路边一倒,将装垃圾的畚箕往垃圾上一扣,燃上3根香,放3只鞭炮道:穷鬼去,富鬼归。这表示送掉了穷鬼,家里从此走向富裕。

拜祭也罢,送穷鬼也罢,表达的都是客家人对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

总之,客家人过节重视传统文化,过年气氛热闹,年味浓厚!特别在客家人聚居的乡镇,春节的气氛更加热闹,迎春活动更多!比较有名的客家乡镇农家旅游区,有福建龙岩长汀、江西赣南、广东梅州大埔等、喜欢的朋友有机会不妨去这些客家乡镇一睹为快,亲身体验一下带有中原文化色彩的客家春节文化!

明天就是大年初一了!茶有道道的小编在此向粉丝们拜年了!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健健康康、顺顺利利、大吉大利,财源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