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号网

百万年前中国人“食谱”上有剑齿虎 中国绝种野味千万不要再吃了

来源:18号小编鸭子 时间:2024-04-10 23:08 阅读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有人建议命名为“野味肺炎”,以此警醒后人。

人类,因为吃“野味”而被感染病毒,有了生命危险。

但对于很多野生动物来说,它们被盯上,成为“野味”后,等待它们的命运,就是灭亡和绝种。

45000年前,人类第一次登上澳大利亚的海滩。

接下来的几千年时间里,全澳大利亚超过90%的巨型动物都从历史上消失了——

包括200公斤重、2米高的袋鼠,像老虎一样大的袋狮,以及体重超过两吨半的双门齿兽。

14000年前,人类首次从阿拉斯加南下。

百万年前中国人“食谱”上有剑齿虎 中国绝种野味千万不要再吃了

不过几千年的时间,北美平原上成群的长毛象和乳齿象,可怕的剑齿虎,以及重达8吨、高达6米的巨型地懒都消失了。

800年前,第一批智人毛利人登上了新西兰。

几个世纪后,岛上大多数的巨型动物和六成的鸟类都绝种了。

由此,《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告诉我们:人类是地球历史上最致命的生物物种,食物链最顶端的动物。

但你是否知道,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也曾有过比现在多得多的野生动物。

比如几乎遍及中国中部和东部的熊、大象、犀牛、猩猩、老虎、豹子、狼,成群的鹿、黄羊、兔子,以及数不清的野鸡、鹌鹑……

如果当时有BBC拍摄下来,其景象一定堪比非洲的马赛马拉大草原。然而如今这种景象已经永远凝固在了中国的历史文献之中。

现在,我们仅从中国人的“野味史”中举几个例子,想象一下那个遍地野生动物的时代。

虽然这些“例子”有可能是有趣的、轻松的、风雅的,但请不要忘记,这都是出于人类视角的一种记述,尤其古人不存在现代野生动物保护理念。

1、熊:因熊掌而亡

根据历史记载,中国人很久之前就开始吃熊,尤其是熊掌和熊白。熊掌大家都知道,熊白就是熊的脂肪。

先秦的士大夫有时也能吃上熊掌,比如孟子就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

由此,也可以看出,古人认为熊掌比鱼好吃。至少孟子认为熊掌更好吃。

古人觉得熊冬眠的时候,饿了就舔自己的前脚掌,舔来舔去,熊的前脚掌就成了美味(《本草纲目》说:冬月蜇时不食,饥时则舐其掌,故其美在前掌,谓之熊蹯)。当然,这也是没逻辑。

熊肉不好煮,一般厨师掌握不好火候。在历史上,因为没煮熟熊肉,有两个厨师丢了性命。

相传纣王的厨师因为没把熊肉煮熟,纣王将他杀了(《古今事文类聚》:纣王怒熊羹不熟而杀庖人);晋灵公喜欢吃熊掌,有次厨师没煮熟,也因此被杀(《左传》: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

宋人特别喜欢吃熊白配米饭,感觉有点像如今的猪油拌饭,当然,熊白的身价比猪油高多了。苏东坡、陆游都写诗赞美过(苏轼:洗盏酌鹅黄,磨刀削熊白;陆游:熊肪玉洁美香饭,鲊脔花糁宜新醅)。

从明朝开始,熊基本被前人吃得差不多了,熊掌、熊白成为野生珍品,只有达官贵族才能吃到。如今,华北、华南、西北等地,早已经找不到熊的踪迹。

2、野骆驼:因驼峰和驼蹄而亡

在唐朝时,中国人才开始钟情于骆驼的味道,尤其是野骆驼的驼峰,成为皇家御厨八珍之一。

在民间,驼峰、驼蹄都是很珍贵的食物,只有达官贵人才吃得到。杜甫就曾经写诗说过这事,“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接下来的一句就为众人所知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驼峰与驼蹄不容易得到,得到之后,就有人把其风干、腌制起来,等到有贵客来的时候再吃,或者是送给朋友。

作为美食家的苏轼,诗中写过一种甘肃地区特有的腌制驼蹄,似乎非常好吃(苏轼:剩与故人寻土物,腊槽红曲寄驼蹄)。

骆驼产于中国的北疆、西疆,元朝地域广大,所以在元朝时,吃骆驼成为一种潮流,野骆驼的数量急剧减少。到明清时期,猎捕到的野骆驼就凤毛麟角了。

2006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境内的野骆驼仅剩500余只。

3、猩猩:因唇而亡

曾经生长在中国的猩猩,又称“红猩猩、黄猩猩、红毛猩”,是亚洲唯一的一种大猿,有1.4米高,能在前肢帮助下直立行走。现在已经灭绝。

据历史学家研究,秦汉时代,这种猩猩生活在中国的云南。古人说这猩猩喜欢喝酒,就诱骗它喝酒,喝醉了就绑起来带走,因为古人认为它的“唇”是人间的至味。

现代人很难想象有人会把猩猩的唇当作美食,可这是真的。吕不韦就认为猩猩的唇是肉里面最美味的(《吕氏春秋·本味》:肉之美者,猩猩之唇)。

4、鹿:再多也经不起吃

从中国有文字开始,鹿的悲惨命运就被记录了下来。

甲骨卜辞中关于“麋擒”“逐鹿”“射鹿”“获鹿”“画鹿”“获獐”之类的文字相当之多。据研究者的不完全统计,商朝的武丁时期,光是在甲骨卜辞中记载的鹿类猎获数量,就有2000头之多。

鹿太常见了,在汉代,有时边塞戍卒就把鹿脯当作干粮,鹿脯就是鹿肉做成的鹿肉干。

唐朝人就更喜欢鹿肉了,尤其是鹿尾和鹿舌,常常加工成宴会的压轴大菜。初唐大诗人陈子昂在吃过鹿尾后,专门写《鹿尾赋》盛赞。有一道鹿舌做的名菜叫“升平炙”,仅这一道菜就要用掉300个鹿舌!

到了清朝,康熙一次围猎,仅他自己一人就猎获90多只鹿;清朝时,东北盛京将军每年往宫内的进贡,光是整只的鹿就有780只,鹿尾、鹿舌更是高达2000个。

被中国人恶狠狠吃了那么多年,清朝时,中原已经不怎么能见到鹿了,清朝第一美食家袁枚就感慨说:“南方人不能常得(鹿)。”

其中有一种鹿被称为麋鹿,俗称“四不像”,到19世纪时,只剩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内一群。八国联军侵华时,其中一些被带到西方,它们从此在中国本土消失。

上世纪八十年代,它们被再次引入中国,重新在它们生活了数百万年的土地上生存繁衍。

5、野鸡:成立一个部门专门猎捕它

野鸡的数量很多,在《诗经》里经常出现,似乎从平民到贵族,都喜欢食用野鸡。

曹操就曾经在一个叫南皮的地方射得63只野鸡。接下来,宋齐二朝还设置了“射雉典事”与“媒翳队主”两个职位,北周亦有“射雉中郎”,专门负责狩猎野鸡的相关事务。晋朝大才子潘岳就做过媒翳主队,还写过《射雉赋》。

经过如此成规模的猎杀,到了隋炀帝的时候,野鸡就不多了,为了制作巡游时旌旗羽仪的饰物,只得向当时的富豪购买野鸡。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写到,黑山村庄头乌进孝到宁国府缴租,其中就有200对野鸡。文中五六处写到野鸡,可见一直到清朝,野鸡还在一直被大规模猎捕。

6、老虎:不好吃也被吃光了

如今中国除了东北有虎之外,其他地方的野生老虎已经灭绝。

当然,我们不能把老虎灭绝的原因完全归咎于人们的口腹之欲,但人类对这种百兽之王的味道,一直有着好奇。

老虎在宋朝时仍旧有很多,所以宋朝留下了不少有关老虎的食谱。一直到明朝,都还有关于老虎的食谱。

明代宋诩《宋氏养生部》中记有一则“烹虎肉”的菜谱,即“盐腌一日,冷水烹,烧热,易水,加花椒、葱、复烹之。”之所以放花椒、葱等香辛料,中途还换水煮,说明老虎的肉是有酸味的。

虽然有酸味,但虎作为百兽之王,依然受到皇家的重视。在康乾二帝东巡的膳食中,都有老虎做的菜。在一次围猎中,康熙一次就射到了6只老虎。

民国中叶,军阀张作霖就对虎肉颇感兴趣,每到冬天,就要从黑龙江、吉林弄一些虎肉烹饪。当时的名厨赵连璧精通虎馔烹饪,张作霖喜欢吃他烧的“虎肉烧鲜笋”“虎肉丸子烧雪里蕻”“姜丝虎肉炒鲜笋”“虎肉炖萝卜块”。

7、我们到了再也不要吃“野味”的时候了

如上所示,我们一辈辈的先人,很大程度上灭绝了中国土地上的大型野生动物。

不过,我们似乎没有理由责备先人,因为大多数时候,他们并没有足够的食物,尤其是肉食,很多时候只能靠渔猎维持生存;

当然,就像上面所举的例子,即使是在古代,吃“野味”,有时并不是因为生存,而是一种“猎奇”,源于对口舌欲望的无限制追逐。

但是,如今我们到了人类饮食史上的一个转折点——现在的人类有足够的食物,不需要再去吃所谓的“野味”,同时我们也有了更为现代的饮食伦理。

罗尔斯顿曾说:“接受某种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甚至能够像爱他们自己那样去爱其他动物。”

而且就如你所看到的,可能就是因为有一部分人嗜吃“野味”,引发了最近不断蔓延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

保护它们即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今天,在这里述说一段我们先人猎捕、食用“野味”的故事,目的不在于宣扬“野味”的美味,而只是想作为一种证据,证明这些美好的生物,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如果我们现在不能够做出更多、更及时的反应,未来会有更多的野生动物,因为我们人类而消亡。我们的后代,看到的可能就是一片死气沉沉的大陆。

不要让这一切成为记忆。

补充1:很多野生动物的灭绝,很多时候是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人类的猎捕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

补充2: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2017年12月5日公布了一组数据,是对全球91523种物种进行的评估,其中有25821种受到了威胁,866种已经灭绝,69种在野外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