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号网

2023年:会爆炸性反弹吗?想多了,斗争只会更残酷!

来源:小编鸭子 时间:2024-04-10 23:16 阅读

其实,每年都很难,2023年肯定不是最艰难困苦的一年,而是最艰难的年份之一。2016年以来,当全球化红利吃干净,整个世界经济都是处于下行阶段,并进入动荡期,西方都扎紧了自己的口袋,筑起贸易壁垒,技术封控。

2023年:会爆炸性反弹吗?想多了,斗争只会更残酷!

这里面确实有美国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各国出于自身利益考量,经济越下行,精算主义就流行。蛋糕做不大,就是零和博弈切蛋糕,你的损失就是人家的收益。

但总的来讲,我们肯定要比其它国家好得多,明年增长率至少是5%以上,主要是今年触底了,本身积压了一些需求,通胀也处于低水平,还有很多政策工具可用,但爆炸性反弹肯定不可能,毕竟一枝独秀本身就不正常。

先说疫情,这是三年来最大主题,但我们目前所遇到的问题,疫情并不是主要原因,而是经济周期使然。疫情只不过是在下坡路上,给我们揣了一脚。前两年,国外被揣得滚下坡,我们底盘稳,反而在2021年拉出了一根大阳线。

11月份后猛踩刹车,猛打方向盘,确实有些踉跄。其实,大家也都理解,主要是不甘心,觉得当初守得那么严,为什么放开会这么快。主要是这玩意跟弹簧似的,当初压得有多狠,反弹就会有多快。

11月中旬,当奥密克戎多点开花时,我们在战略上出台了“二十条”,但在战术执行上,各地能力参差不齐,有些地方加码,有些地方减码,操作不均匀,导致防疫线被击穿。

对付奥密克戎这种RO值达到20以上的病毒,防疫线只适合“短板理论”,一旦病毒从薄弱处击穿防线,就必须全线后撤重新组织防线,这就是为啥“二十条”之后,不到一个月又出台了“新十条”。

但“新十条”所组织的防线,很快又被冲击得七零八落,这就导致放开已不可逆。既然不可逆势,那就是另一个思路,长痛不如短痛,尽量在最短时间内闯关,然后把重心转移到经济发展上来。

有些小伙伴说,这跟我们长期的稳健风格不搭。这就有点小看我们自己了,其实猛打猛冲也是我们的主要风格,不然怎么可能用几十年走完西方几百年的路?

其实,这个思路并没有错。在外部环境不友好的情况下,稳的时候就要稳如泰山,让对手无从下手。动的时候就要动如脱兔,不做任何纠缠,不给对手留下任何搞事的机会。

事实上,疫情发展之快确实超乎意料。就我个人来讲,家庭、公司、朋友圈全都阳过了。之前,预计农村要到春节前后达到高峰,但就我老家而言,已经是高峰了,村村咳嗽、家家发烧,户户输液,乡卫生院一律把这玩意当感冒治疗。

你如果觉得不是感冒,那你就去县医院排队。有些小伙伴现在还吐槽,说什么把病毒说成感冒。问题是,就算你知道不是感冒,你能躲得过逃得掉?或者你有钱买辉瑞?所以,如果你口袋里的钱只够吃布洛芬,那也只能当它是感冒。

这段时间,确实受够了某些大V,没放开的时候说没放开,放开了又说放得太快,左一个人性,右一个良心,批这个骂那个。大伙以为他们是明白人,其实他们是揣着糊涂装明白,流量的奴隶,流量往哪流,他们就在哪截流。

其实,这玩意终究是个成本问题。继续封下去,一是大家和小家都没钱了,二是百姓也不配合,三是封控效果不怎么样,成本远大于收益。

谁都知道生命无价,但每个生命的尽头不都是一个接受不了的价格吗?就像给老人治病,开始都会竭尽全力救治,但随着成本越来越高,最后都会转向“保守治疗”。久病床前无孝子,不是态度问题,而是成本问题,不是想不想,而是能不能。

根据国外的经验,反复感染是大概率事件,估计春节前后就会有人喜提“双冠王”。隔壁日本,仅2022年就经历了3波大流行,每波都是新毒株。

网上有个12月中旬丹麦的统计数据:日新增1341例感染,其中初次感染707例,再感染634例,日新增再感染人数占到了47%。

我们放开之后,就相当于整个世界都和病毒妥协了,接下来就看地球的命数了,看80亿人能否真的把它培育成“感冒”。

目前,一些经济活动和之前被压抑的体验式消费正在慢慢恢复,比如餐饮、旅行等。但这部分基本属于补偿式消费,压抑久了,自然要释放一下,所以短期肯定会显得繁荣一些。

但补偿过后,又会沉寂下来。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疫情防控三年,很多人的生活和消费习惯都已改变,更重要的是兜里没钱没信心,消费所反应的就是大家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信心。

以前,敢花“明天的钱”买房买车下馆子,是觉得钱花了还可以再挣。现在,天知道还能不能挣到钱。一旦对“明天的钱”没信心,那今天就会扣扣索索。这就是为啥今年前十个月,居民存款增加了12.7万亿,而去年全年才增加7.3万亿。

再简单聊下房地产,现在的政策在拼老命给它托底,尽量避免走日本的老路。问题是我们近几十年的作业,相当一部分就是抄日本的,其中就包括房地产。

越南在抄袭我们的路上虽然尝尽了甜头,但已出现未富先贵现象。前段时间,胡志明市守添郡拍出了一个价格高达102亿人民币的地王,每平米均价68万元人民币,全世界最贵地块。

现在,越南河内市一套普通百平米房子超过250万人民币,胡志明市的房子在100-500万人民币,上千万人民币的房子也很常见。这样下去,越南从国家到居民都存不下钱,发展必须严重依赖外资。只要美西方想收割它,它几乎没有任何还手之力。

我们的房价之所还没有像日本那样吧唧摔地板上,是因为我们能把房价在高位横住。当然,全世界可能也只有我们横得住。只要泡沫不破,就有机会,就可以等产业升级造富来接盘。

前段时间有大佬说,房地产占GDP 7%,加上关联产业是14%、房贷及抵押占贷款余额40%、卖地收入占地方综合财政超50%。

但现在外部环境不好,尤其是美国,恨不得掐死我们的产业升级,导致升级成本和周期都被拉长,目测5-10年之内指望不上,远水解不了近渴,但又不能不管。

其实,既然硬着陆避免不了,那就尽量半硬着陆,啥意思呢?就是国家准备好钱,谁破产收谁?但并不是全盘收,只接手实体债务,就是把钢筋水泥和工人工资给结了,至于那些金融衍生债务,对不起!你自己的锅自己背,跳楼自杀抹脖子你自己选。

国家接手之后转手再卖,价格控制一下,应该不至于跌成狗。然后,把大资本往实体领域赶,哪怕给长城贴瓷砖,也比卷在地产强。

事实上,我们确实不能再在房地产领域纠缠了,城市化空间本来就不大了,边际效益已经到头,而且风险过于集聚在城市,本身就是件很危险的事。尤其是一线和省会城市,金融密度和人才密度太高,导致其他二三四线城市的水都被抽干了,乡村除了绿水青山,啥都没有。

其实,国家早就看到这一点,这也是为啥《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明确“推进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按照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分类引导小城镇发展”。啥意思呢?

就是大城市吃最好的增量,比如优质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企业总部、金融政策中心等,也不指望它们把高等教育和公共医疗资源往外转,这玩意是它们的白菜心、心尖肉。

但至少要给县城留点骨头汤,让小城市也能建立起一些产业链,给大城市做配套,让留在县城的中学生、小学生也能有份工作,稳住县城和乡村这个基本盘。

毕竟这个基本盘要是崩了,就相当于把压舱石给扔了,以后再出点啥事,那就真的只能随波逐流了。所以接下来,县城和乡村应该会有一波红利,乡村振兴肯定是重中之重,势必要在城市之外,重建一个囊括了工作、生活、治理、居住等新功能的循环系统。

至于产业升级,无论如何都是要去死搏的,所以平常也说得多,就不再多聊。我们真正突破的产业,具备全球顶级竞争力的产业链,主要是光伏和新能源汽车。目前,主要靠它们来兜住就业的底部。

其他行业,因为美西方的封锁,升级成本和周期都会被拉长。但历史终究会证明,封锁从来都是逆势的,是不可能成功的,就像英国当初对美国和德国的技术封锁一样。

这篇就写到这里了,文末再说几句:

客观地说,因为疫情和外部环境不好等因素,我们的节奏确实被打乱了,高速发展的条件已经丧失。但我个人并不赞成未来10年属于越南,未来20年属于印度的说法。原因无他,这世上没有那么廉价的彩虹,任何发展和崛起都必须拿血汗去换,拿生命去奠基。

对于个人而言,2023年,不管别人怎么忽悠,都要扎紧口袋,非必要不创业,非必要不辞职,别想着出人头地,出头就很可能是碗大个疤。其实,世界一直是这个鸟样,你想悲观,那你完全有理由愁云惨雾。你想乐观,也完全有根据欢天喜地。

目前,全球经济已经走在大衰退的路上,斗争只会越来越残酷。走下坡路,最忌讳的就是脚踩西瓜皮,从“走”变成“滚”。所以,关键在于稳得住,只要稳得住,就会比其他所有国家都好。就全世界而言,没谁能比我们更稳,我们都稳五千年了。

国运这种东西,并不是说今天来明天走,而是来了就挡不住,就必然波澜壮阔。所谓国运,就是大多数人在正确的时机、正确的环境下做正确的事。既然做了选择,那就撸起袖子加油干,让当初的选择变得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