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号网

寒潮来袭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1-11-23 01:30 阅读

抵御极寒天气灾害要准备好些什么

天气预报说的是:雪是大雪,寒是极寒。极寒天气需要极暖应对。极暖应对,一定要把关爱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提前预警,提前决断,该停工的就停工,该停课的就停课。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当年白居易轻声柔问刘十九,是那么的亲切温暖:“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那时白居易不在杭州做“市长”,而是在北方的洛阳;而在今日,江南杭州亦是此般情景,但天气预报说的是:雪是大雪,寒是极寒。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现在不是“行军”,现在是抗寒,是全民总动员,要像

“抗台”一样抗寒。杭州市气象台已于1月20日傍晚发布了暴雪黄色预警:受冷空气影响,到23日早晨有大雪暴雪。浙江省气象台预计,到23日早晨积雪最

深;而23日开始强冷空气主力将大举南下,降温一直持续到25日前后,大部分地区将下降到-8℃至-11℃,局部在-11℃以下,部分地区最低气温可能突

破历史极值,有严重的冰冻、冻雪和道路结冰,27日才开始气温逐渐回升。气象专家说:“这次寒潮,可能会给浙江带来30年一遇的极端低温天气。”面对如此

长时间的大雪极寒天气,抗寒保暖极为迫切。

历史上,西湖结了厚冰,人可以走过,尽管不像北方冰冻的湖面汽车可以开过,但对于江南来说已经够为震撼的了。南方沿海地区,向来是抗台风经验丰富,抗寒经验相对欠缺。所以更要高度重视,极寒天气需要极暖应对。第一步就是信息一定要到位,要让男女老幼人人知晓。我的手机已接收到多条有关信息,来自单位的短信说:本次雨雪冰冻天气为杭州近年来罕见,请大家首先确保人身万无一失,外出采访时注意地面湿滑,车辆驾驶谨慎慢行,出门添衣保暖;同时,做好灾害天气预警、防冻知识、封道信息、救灾先进典型等宣传报道……这样“人人告知”的信息提示,是一种关切,极为紧要。

极暖应对,一定要把关爱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提前预警,提前决断,该停工的就停工,该停课的就停课。避寒安置点一定要有,杭州湖滨街道工作人员走上街头,劝导流浪人员到避寒点避寒,这个举动,既走心,又暖心。上城区高龄老人比较多,社区安排工作人员为有需要的居民上门送菜,服务行动不便的老人、残弱群体,举手之劳就是送温暖。

冰天雪地可不是闹着玩的。出行安全是个严峻考验。没事不妨宅在家,围炉夜话,铁炉煮沸水、铜壶沏粗茶,那也是防寒保暖的好办法。开车出行要防止冰冻道路的打滑,骑车的也一样。我一直是骑车族,曾经两次在冰冻路面摔车跌倒,因为看不清路面是否结冰,尽管是“不怕摔只怕撞”,没有受伤,但也感慨“没有摩擦力的世界真是无法生存”。

对付路面的冰冻和积雪,很需要组

织的力量。报道中的这一组数字给我印象很深刻:拱墅区共储备了高压冲洗车43辆、除雪铲车15台、铲车13辆、工业盐16.8吨、铁锹3406把、人工推

雪板2077个、麻袋23317只、草包59340只、扫帚5119把。而滨江区则已建立了20支抗雪救援队伍,一共近2000人,包括应急抢险小分队、

道路养护防雪抗冻队、绿化防雪抗冻队等等。人们在冰雪路面热气腾腾地劳作,才能构筑成温暖而安全的世界。

民间团体和志愿者,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果处处都能看到志愿者的服务和帮助,那才是真正温暖的城市。你到孤山读雪,你去西湖看冰,当然很诗意很浪漫,我在这里提醒你注意安全,并期待在现场关键的位置,总有人提醒你当心当心、小心小心,这样才会尽量保证安全安全、安心安心。暖炉

寒潮来袭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什么是寒潮,寒潮有什么危害???

寒潮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群众习惯把寒潮称为寒流。所谓寒潮,就是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南侵袭我国,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我国气象部门规定:冷空气侵入造成的降温,一天内达到10℃以上,而且最低气温在 5℃以下,则称此冷空气爆发过程为一次寒潮过程。可见,并不是每一次冷空气南下都称为寒潮。

造成寒潮的主要原因

在北极地区由于太阳光照弱,地面和大气获得热量少,常年冰天雪地。到了冬天,太阳光的直射位置越过赤道,到达南半球,北极地区的寒冷程度更加增强,范围扩大,气温一般都在零下40℃—50℃以下。范围很大的冷气团聚集到一定程度,在适宜的高空大气环流作用下,就会大规模向南入侵,形成寒潮天气。

寒潮的形成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从我国往北去,就是蒙古国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西伯利亚是气候很冷的地方,再往北去,就到了地球最北的地区——北极了。那里比西伯利亚地区更冷,寒冷期更长。影响我国的寒潮就是从那些地方形成的。

位于高纬度的北极地区和西伯利亚、蒙古高原一带地方,一年到头受太阳光的斜射,地面接受太阳光的热量很少。尤其是到了冬天,太阳光线南移,北半球太阳光照射的角度越来越小,因此,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热量也越来越少 ,地表面的温度变得很低 。在冬季北冰洋地区,气温经常在 -20℃以下,最低时可到-60℃—— -70℃。1 月份的平均气温常在-40℃以下。

由于北极和西伯利亚一带的气温很低,大气的密度就要大大增加,空气不断收缩下沉,使气压增高,这样,便形成一个势力强大、深厚宽广的冷高压气团。当这个冷性高压势力增强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像决了堤的海潮一样,一泻千里,汹涌澎湃地向我国袭来,这就是寒潮。

每一次寒潮爆发后,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就要减少一部分,气压也随之降低。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冷空气又重新聚集堆积起来,孕育着一次新的寒潮的爆发。

寒潮的路径

入侵我国的寒潮主要有三条路径:①西路:从西伯利亚西部进入我国新疆,经河西走廊向东南推进;②中路:从西伯利亚中部和蒙古进入我国后,经河套地区和华中南下;③从西伯利亚东部或蒙古东部进入我国东北地区,经华北地区南下。

寒潮的影响

寒潮和强冷空气通常带来的大风、降温天气,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灾害性天气。寒潮大风对沿海地区威胁很大,如1969年4月21日~25日那次的寒潮,强风袭击渤海、黄海以及河北、山东、河南等省,陆地风力7~8级,海上风力8~10级。此时正值天文大潮,寒潮爆发造成了渤海湾、莱洲湾几十年来罕见的风暴潮。在山东北岸一带,海水上涨了3米以上,冲毁海堤50多千米,海水倒灌30~40千米。

寒潮带来的雨雪和冰冻天气对交通运输危害不小。如1987年11月下旬的一次寒潮过程,使哈尔滨、沈阳、北京、乌鲁木齐等铁路局所管辖的不少车站道岔冻结,铁轨被雪埋,通信信号失灵,列车运行受阻。雨雪过后,道路结冰打滑,交通事故明显上升。寒潮袭来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大风降温天气容易引发感冒、气管炎、冠心病、肺心病、中风、哮喘、心肌梗塞、心绞痛、偏头痛等疾病,有时还会使患者的病情加重。

很少被人提起的是,寒潮也有有益的影响。地理学家的研究分析表明,寒潮有助于地球表面热量交换。随着纬度增高,地球接收太阳辐射能量逐渐减弱,因此地球形成热带、温带和寒带。寒潮携带大量冷空气向热带倾泻,使地面热量进行大规模交换,这非常有助于自然界的生态保持平衡,保持物种的繁茂。

气象学家认为,寒潮是风调雨顺的保障。我国受季风影响,冬天气候干旱,为枯水期。但每当寒潮南侵时,常会带来大范围的雨雪天气,缓解了冬天的旱情,使农作物受益。“瑞雪兆丰年”这句农谚为什么能在民间千古流传?这是因为雪水中的氮化物含量高,是普通水的5倍以上,可使土壤中氮素大幅度提高。雪水还能加速土壤有机物质分解,从而增加土中有机肥料。大雪覆盖在越冬农作物上,就像棉被一样起到抗寒保温作用。

有道是“寒冬不寒,来年不丰”,这同样有其科学道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专家认为,寒潮带来的低温,是目前最有效的天然“杀虫剂”,可大量杀死潜伏在土中过冬的害虫和病菌,或抑制其滋生,减轻来年的病虫害。据各地农技站调查数据显示,凡大雪封冬之年,农药可节省60%以上。

寒潮还可带来风资源。科学家认为,风是一种无污染的宝贵动力资源。举世瞩目的日本宫古岛风能发电站,寒潮期的发电效率是平时的1.5倍。

寒潮的影响范围

其东西长度可达几百千米到几千千米,但其厚度一般只有二三千米。寒潮的移动速度为每小时几万米,与火车的速度差不多。影响我国的寒潮大致有三条路线:一条是西路。这是影响我国时间最早、次数最多的一条路线。强冷空气自北极出发,经西伯利亚西部南下,进入我国新疆,然后沿河西走廊,侵入华北、中原,直到华南甚至西南地区。第二条是中路。强冷空气从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一带,经过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进入华北直到东南沿海地区。第三条是东路。冷空气从西伯利亚东北部南下,有时经过我国东北,有时经过日本海、朝鲜半岛,侵入我国东部沿海一带。从这条路线南下的寒潮主力偏东,势力一般都不很强,次数也不算多。

寒潮的特点

寒潮爆发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下具有不同的特点。在西北沙漠和黄土高原,表现为大风少雪,极易引发沙尘暴天气。在内蒙古草原则为大风、吹雪和低温天气。在华北、黄淮地区,寒潮袭来常常风雪交加。在东北表现为更猛烈的大风、大雪,降雪量为全国之冠。在江南常伴随着寒风苦雨。寒潮是指我国北方强冷空气像潮水一般大规模地向南推进所造成的大范围内急剧降温的剧烈天气过程,是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但并不是每一次冷空气南下都称为寒潮。我国气象部门规定:每当冷空气入侵,造成一天内的降温幅度达10℃以上,且当地的最低气温在5℃以下的,才可称为寒潮。

由寒潮带来的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给工农业生产和民众的生活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寒潮带来霜冻时,温度会降到0℃以下,植物的细胞与细胞间隙中的水就要结冰,水结成冰以后,体积增大,产生一种压力,使细胞里的水分不断向外渗透,引起细胞脱水,造成植株部分枯萎或完全死亡。

我国广大农民对寒潮、霜冻的防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在霜冻发生前,采取熏烟、灌水、覆盖等方法,提高农田的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以减轻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