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号网

迪奥广告被指丑化亚裔女性 网友:这摄影师要下课了

来源:18号开心 时间:2021-11-17 15:14 阅读

近日,国际知名奢饰品品牌迪奥被网友骂上了热搜,起因来自于上海展出的《迪奥与艺术》当中一张风格诡异的照片。

照片中的亚裔女子,一张大饼脸,画着厚重的眼影,眼神阴鹜森冷,脸色晦暗,唇色阴黑,加上不伦不类的发型,清朝风格的护甲,整个人看上去凶相毕露,怪异诡谲。

迪奥广告被指丑化亚裔女性

不少网友第一反应是“被吓到了”,这张照片给人的观感极度不适,有丑化亚裔之嫌,迎合了西方人对亚裔族群的刻板印象,更令人感到气愤的是,为迪奥拍摄并制作这张照片的女摄影师竟来自中国。

该摄影师陈漫也因此被骂上风口浪尖,网友们批评她迎合西方畸形审美,和亚洲人的眼睛过不去。

还有细心的网友翻出陈漫过往作品,发现她拍摄的欧美人、日本人和外籍华人的形象都很正常,只有和“中国风”相关的时候才会肆意涂抹,弄得不人不鬼,可见这次并非偶然,而是她的风格向来如此。

在舆论发酵之后,迪奥品牌在多个社交媒体账号上删除了这张照片,神奇的是,与此同时一份千篇一律的“洗白”图文被多个账号复制粘贴,流传于网络,有粗心者甚至忘了删除这句话:转发后截图发群统计,记得删除括号内文字。

在他们看来,仿佛只要不断刷屏,聘请水军压下反对声音,就能堵住悠悠之口,就能颠倒黑白。殊不知这样的做法非但不能挽回品牌形象,反而更加令人厌恶。

就算按照他们自己的解释“美的标准并非千篇一律”,那么西方对亚裔的审美为何始终以诡异阴森为主?难道就不能改弦更张,换个阳间一点的风格?

西方人霸占时尚领域话语权已经太久,对亚裔族群的刻板印象也已根深蒂固。正因如此,中国人更应该努力推崇自己的文化,让更多人认识到多姿多彩的中国美,而不是与西方“审丑”同流合污。

数月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时装秀,用以展示2021届学子的毕业设计,一幅幅氛围诡谲的照片毫不意外地引发网友激愤,这不外乎其他,根本原因是这些展出的作品风格中,迎合西方刻板印象的元素太过明显。

清一色的眯眯眼、狭长眼线、晦涩黯淡的眼影、模糊不清的眉毛,“要素”不可谓不齐全,甚至还推陈出新,搞出了浑浊诡异的白眼球,配上石膏材质的衣着与中分漆黑的长发,论恐怖程度,几乎把“贞子”都比了下去。

很难想象,这样的作品竟然来自于我国顶级学府清华大学,难道他们以为中国人会喜欢这些?

长久以来,西方对中国人的印象都停留在晚清时期的落后,这归咎于欧美官方长期以来的刻意渲染,他们这么做是为了从各个方面打压中国影响力。因为他们知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旦走向世界,必定大放光彩,这是他们不想看到的。

然而,在这个愈加便利的互联网时代,人们越来越相信自己所了解的,而不是别人强加过来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化能够一次又一次地在国际上出圈。

中国人有独属于自己的时尚,是魏晋风骨的雅致,汉唐盛世的华丽,宋元明清的婉约或豪放,是民国的知性,现代的简约优雅,百花齐放……

但是,西方饱含歧视意味的“时尚”中国人不喜欢,所以将那样的作品放在中国自然会收获无数骂声。毕竟附庸审丑的只是极少部分,而大多数中国人都拥有文化自信,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我们看得清清楚楚。

近日,奢侈品牌迪奥在上海展出的摄影作品《迪奥与艺术》中,一个清朝打扮的女子不仅妆容怪异、目光阴冷,且有着西方对亚裔的刻板印象——眯眯眼、雀斑脸。网友批评该作品有“丑化亚裔形象”之嫌,并用“阴间东西”“恐怖片”来形容所谓的“艺术”。

艺术本不该分肤色、种族,更不应充斥着歧视、偏见。2018年,奢侈品牌杜嘉班纳因宣传视频刻意丑化中国人物和景象,遭到了国人的抵制。殷鉴不远,若有其他品牌也想通过丑化亚洲人形象从而迎合某些固化认知,以个性化创作之名行审丑、抹黑之实,并借此树立所谓独特的“风格”和“卖点”,必然会遭到人们的痛斥与唾弃。

艺术当是美的,美的种类可以是多样的。我们推崇艺术的个性化创作,并不代表我们接受无底线丑化;我们欢迎艺术的百花齐放,也不代表我们会容忍“假恶丑”大行其道。只有让艺术回归“真善美”的本真,才是品牌和作品立足长远的根本。

近日,在上海展出的《迪奥与艺术》因一幅摄影作品引发网络热议,照片中的女人眼神阴鸷,脸色暗沉,涂着厚重眼影,戴着清朝护甲……许多网友怒批有“丑化亚裔形象”之嫌,迎合西方对亚裔族群的刻板印象。

这件事情目前悬而未决,不过也很可能不了了之。因为说白了,这件事本身只涉及到奢侈品品牌和社会大众情绪之间的对立,其他的没有直接影响。不过这件事背后,其实有着一种更大的历史洪流,那就是中国社会目前已不愿意围绕西方对艺术的界定来定义自己。

艺术与政治一直以来都有密切而又含混的联系,艺术可能反映了某种权力关系,但也可能只是一部分来源于权力关系。同时,艺术的政治效果一般也是非线性的,而是一种弥散的、润物无声的间接影响。

学界一般认为,艺术与政治的关系有三种模式:透视、介入和构成。透视是艺术作为载体,透视现实的政治现象,可以成为政治表达和多路径理解的重要媒介;介入则是艺术作为政治批判工具主动介入政治过程,表达甚至影响政治进程;构成则是艺术先锋于政治哲学或理论,用艺术的方式来诠释聚焦特定的议题,进而在交往互动中厘清复杂的现实。

陈漫这组照片应当是常见的奢侈品商业摄影照片,她使用的符号确实更接近于西方对于亚洲人的刻板印象,当然,她不代表中国或者亚洲,整体上应当被视为代表来迪奥品牌与她个人达成的、可以渲染目标客户的最大共识。这还涉及到了西方的东方主义,即将东方视为一个“异质的、奇幻乃至怪诞的文明”,往往带有贬义的“野蛮”、“未开化”隐喻,并且将这种印象通过帝国主义的方式投射回东方社会本身,间接影响了东方社会对自身的理解。

引发争议的点恰恰在于这种“东方主义”的套路上,因为这种东方主义本质上是源于西方文化霸权,是西方强东方弱的权力折射。陈漫的作品运用了大量的刻板印象符号,本身就是这种权力关系的透视。然而,这种权力关系本身已经被中国社会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所洞悉,并且中国社会也已经不愿意再围绕着西方对我们的定义进行自我定义,并且毫不犹豫地对这种文化霸权展开了反叛。道理就大致是这个道理,本质上依然是一个中国与西方的权力争夺,而现在中国人对于西方的文化优势已不再确信。

这种反叛来源于中国发展获得的自信。在过去,这是不可想象的。好莱坞大片曾经横扫中国电影市场,而包括迪奥在内的奢侈品品牌则搜刮着中国中产阶级和富裕阶级的钱袋子,被作为阶层再现的象征性符号,之前诸如已经被市场行为异化的“红点设计”还能让许多地方政府趋之若鹜。这些现象会出现,关键还是在于中国自己没有足够的、与之抗衡的美学能力,并且也因此缺乏这种抗衡的自觉。

但是,现在距离中国自己建立能与西方相抗衡的美学还有不少距离,我们在许多领域上依然是相对保守和落后的,艺术创作上并不足够活跃,而且缺乏相关积淀以及使其自由生长的机制环境。不过笔者认为,艺术能力本质上属于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奢侈品,需要的是一批富裕且有活力的人潜心练习,并且他们还能获得大量社会资本的扶持与欣赏。这种艺术生态中国也在逐步形成,也许现在看着仍然相对稚嫩和粗糙,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最后中国会也应该会成为世界上真正的艺术中心之一。

我们不需要取代西方,中国人擅长的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不过这种平等的关系要形成,就必须对西方文化霸权采取反叛。现在,这样的趋势已经出现,中国人对美的定义,需要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