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号网

屠呦呦认可周迅演自己 还别说周迅的确挺像的

来源:18号阿玲 时间:2021-10-17 22:56 阅读
《功勋》取材于首批“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真实经历。总导演郑晓龙说,在演员方面,最初定的四个标准是:第一要德艺双馨,第二要神形兼备,第三要演技高超,第四要功勋人物本人同意。第四点原来觉得挺难的,后来发现还比较容易。以饰演屠呦呦的周迅为例。屠呦呦一直专注搞科研,并不认识演员,问“周迅是谁”。但是她的闺女说:“周迅好啊,演戏棒。”屠呦呦说:那就周迅吧。(记者 沈杰群)

由郑晓龙担任总导演的重大题材电视剧《功勋》在东方卫视开播以来,口碑热度一路走高,该剧主要讲述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延年、于敏、申纪兰、黄旭华、屠呦呦等8位功勋人物的故事,开播后豆瓣评分高达9.1。

近日,周迅主演的《屠呦呦的礼物》开播,该单元主要讲述诺贝尔医学奖得主、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优秀代表屠呦呦研发抗疟新药青蒿素的故事。首次出演科学家,周迅很紧张、压力很大。在接到角色后,她特意去拜访了屠呦呦,并和屠呦呦的同事们聊天,寻找揣摩角色。开拍后,郑晓龙发现,周迅后来连走路拿包的样子都越来越像屠呦呦,是真的进入了角色。

屠呦呦认可周迅演自己

《屠呦呦的礼物》单元由著名导演郑晓龙执导,他的妻子王小平任编剧。郑晓龙曾打造出《北京人在纽约》《金婚》《甄嬛传》《羋月传》等多部热播作品,曾获“白玉兰奖”“飞天奖”“金鹰奖”和“五个一工程奖”等多项大奖;王小平的代表作则有电影《刮痧》,电视剧《甄嬛传》《芈月传》等。

作为郑晓龙的金牌搭档,王小平回忆,之所以选择担任《屠呦呦的礼物》的编剧,是因为自己从小生活在中国科学家的大本营——中关村,她的母亲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的创始人之一,其单位也是屠呦呦“523工程”的协作研究单位。参与创作这样一部作品,也是对妈妈最好的纪念。

郑晓龙回忆,中国的科学家们大多默默无闻,但努力奉献,声调最低,生活最枯燥,奉献最大。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将自己的韶华奉献在了寻找人类福祉的课题上,他们当中能够成功的人是极少数。郑晓龙说,在开始这个单元创作时,首先想到的是主人公的角色特征是什么?即如何塑造出一个既普通,又鲜明生动的有别于其他影视作品、有别于其他女性科研工作者的屠呦呦的形象。经过大量的采访,他们找到了屠呦呦的人物特质——心无旁骛的专注及忽略旁人议论和目光的执拗。屠呦呦在自己的理想王国里钻牛角尖,所以她的话语和行动都与众不同。于是在创作上强调这种专注,并通过无数细节把屠呦呦的专注写得有趣和可爱,使屠呦呦的形象一出场便令人过目不忘。

从目前播出的情况看,《屠呦呦的礼物》令人感动,各种细节也让人看到了真实的历史风貌。据悉,为了展现那个时代的面貌,剧组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从服装制作,到当时女性发型的还原,小到一副眼镜、一本笔记本,大到还原主场景中医药研究院的“大白楼”,在海南搭建当时越南军队的野战医院,再到从象山不远万里运来七个沉重的萃取青蒿素的道具大缸……方方面面,均力求高度还原。

由于涉及严谨的科学实验,剧组还制作了青蒿素研究的大量实验仪器。郑晓龙和主创不仅学习了解了每个仪器的使用方法,还请专家在拍摄期间驻组对演员进行操作培训。“越是这种细节的专业,越容易让观众感受到情节的真实。”郑晓龙说。

拍摄之前,导演、编剧、主演等还专程去拜访了屠呦呦。郑晓龙回忆,屠老生活简单,淡泊名利、没有架子,聊起青蒿素滔滔不绝,“我印象特别深的就是她说千万不要把这个事说成我一个人的功劳,她说是大家的功劳,是一个集体的劳动,她反复强调这个。觉得屠呦呦作为一个科学家,是非常让人尊敬的。”

有意思的是,选择周迅出演屠老,得到了屠老本人认可。郑晓龙说,在开拍前,演员选定的标准是:第一要德艺双馨,第二要神形兼备,第三要演技高超,第四要功勋人物本人同意。屠呦呦一直专注搞科研,并不认识演员,问周迅是谁?她的女儿说:“周迅好啊,演戏棒。”屠呦呦说:那就周迅吧。

尽管已经拿遍了各类演技大奖,但与屠呦呦这个角色的相遇却让周迅犯了怵。“当时小平老师和晓龙导演说想让我来演屠呦呦,其实我是很紧张、压力很大的。因为我对那个领域不太了解,尤其是实验部分,虽然请教了专业的老师,但由于熟练度不够,专业度和准确度要时刻依赖专家从旁指导。”

在确定主演后,周迅拜访屠呦呦,并和屠老的同事聊天,了解他人眼中的屠呦呦。在交流中,周迅也找到了自己和屠呦呦的相似之处,与角色产生共鸣,“我和屠老师性格是有相像的地方,她钻研医学,我钻研表演,所以这么一转换,我就摸到了一些门路。”郑晓龙评价称,周迅后来连走路拿包的样子,都越来越像屠呦呦。

由郑晓龙担任总导演的重大题材电视剧《功勋》开播以来口碑热度一路走高,网评分高达9.1。昨天,该剧《屠呦呦的礼物》单元在北京卫视开播,讲述诺贝尔医学奖得主、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优秀代表屠呦呦研发抗疟新药青蒿素的故事。

塑造一个看似普通

又独具一格的人物

本单元由郑晓龙和妻子王小平分别担任导演和编剧。郑晓龙是中国电视剧的领军人物,多部作品获“白玉兰奖”“飞天奖”“金鹰奖”和“五个一工程奖”。此番接下《功勋》总导演的重任,郑晓龙一如既往地坚持精益求精的创作习惯,要将《功勋》“拍成一个观众喜欢、观众爱看、观众满意的现实题材作品”。

编剧王小平的代表作有电影《刮痧》《图兰朵:魔咒缘起》、电视剧《甄嬛传》《芈月传》等大众所熟知的作品。在《功勋》中之所以选择担任《屠呦呦的礼物》单元的编剧工作,是因为王小平从小生活在中国科学家们聚集的大本营——中关村,她的母亲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的创始人之一,其单位也是屠呦呦“523工程”的协作研究单位。对王小平来说,参与创作这样一部作品,也是对妈妈最好的纪念。

在王小平眼中,中国的科研工作者是一个声调最低、生活最枯燥、奉献最大的群体,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将自己的韶华奉献在了寻找人类福祉的课题上。王小平记得母亲问过她:“你写过那么多影视人物,为什么不写写科学家?”王小平回答:“你们的生活百姓不感兴趣,因为你们的人生太平淡、太无趣了,天天重复同样的事情。”

聚焦功勋人物“平凡中的不平凡,不平凡中的平凡”是郑晓龙为电视剧《功勋》确定的创作思路。《屠呦呦的礼物》在开始创作时,主创首先想到的是主人公的角色特征是什么,即如何塑造出一个既普通又鲜明生动的有别于其他影视作品,有别于其他女性科研工作者的屠呦呦的形象,塑造出那个群体当中特殊的一个,以此提升作品的吸引力和观赏性,让观众更爱看。

把科学家的专注

拍得有趣又可爱

经过大量的采访,郑晓龙和王小平发现,屠呦呦和许多默默无闻的科学家一样,不喜欢搞人际关系,不喜欢热闹的环境,关注点都在工作上。由此,他们找到了屠呦呦的人物特质——心无旁骛的专注,那是超越一切人际关系的单纯、执拗,那是忽略旁人议论和目光的忘我的投入。在王小平的记忆里,科学家们忙起来时,忘记去幼儿园接孩子是常有的事,“这就是科研工作者带小孩的状态。”郑晓龙说,“屠呦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人,这也给了我们创作空间。”剧中的屠呦呦为人直率、不在意人情世故、视科研如命,为了研发抗疟新药她忽略了自己的孩子,由于注意力总集中在与科研有关的话题上,外人眼中的屠呦呦似乎经常“灵魂出窍”。

为屠呦呦这个功勋人物选角时,郑晓龙和王小平一致挑中了周迅。郑晓龙说:“小周身上有屠呦呦的一些东西,比如她们都不善于搞人际关系,专注于自己的工作。”郑晓龙透露,广电总局对饰演《功勋》人物的演员有四个要求——德艺双馨、形神兼备、演技高超,同时还要功勋人物本人同意。拍摄之前,郑晓龙和王小平专程去拜访了屠呦呦。郑晓龙告诉屠呦呦打算安排周迅来演她,但屠呦呦从来不看影视剧,完全不认识周迅。好在屠呦呦的女儿及时给妈妈“补上了一课”,让这个选角获得了屠老的认可。

谈及对屠呦呦的印象,郑晓龙表示,屠老生活简单,淡泊名利、没有架子,聊起青蒿素滔滔不绝。“我印象特别深的就是,她说千万不要把这个事说成我一个人的功劳,这是大家的功劳,是一个集体的劳动,她反复强调这个,所以说我觉得屠呦呦作为一个科学家,是非常让人尊敬的。”

在创作上,《屠呦呦的礼物》通过无数细节把屠呦呦的专注写得有趣和可爱。在片中,观众会看到周迅扮演的屠呦呦脑子里总想着科研,跟她住对门好几年的邻居,遇见了还跟不认识似的,因为她的思维总是沉浸在自己的理想王国里。

扮演屠呦呦,是大难事。

屠老名气大,从事的工作专业性极强,影视圈的演员千千万,与屠老相貌相似的演员不好找。

即便能找到容貌相似的演员,演技和国民度不行,很容易遭到非议。

这就是拍摄名人传记片的困境,很难找到形神合一的演员。

《功勋》总导演郑晓龙力邀周迅扮演屠呦呦 ,是折中行为,也是明智选择。

屠呦呦的女儿听闻周迅能演自己的母亲,非常开心。因此,周迅才得到屠呦呦的认可。

周迅的外形不够,演技来凑。

郑晓龙说周迅在剧中的走路姿势跟屠呦呦特别像。这应该不是营销用语。

刷完《屠呦呦的礼物》前两集,我觉得它担得起《功勋》9.1的高分。

郑晓龙用丰沛的细节拍出了那个特殊时代的险恶,里面的细节展现,可以说是国产剧尺度的天花板。

1969年1月,屠呦呦接到新任务,担任523课题组组长,力求找到新的抗疟药物。

或许,屠呦呦都没有想到,这将是一个改变人类命运的决定。多年以后,屠呦呦在《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书中描述当时的场景。

1969年1月21日,全国523办公室的白冰冰、张剑芳两位主任来到卫生部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接受任务后,即组建科研组,命屠呦呦同志任命组长,负责全面工作。

组织为屠呦呦配备两位同事,一个是李伟,一个是梁锡华。

梁锡华,红旗造反兵团战士,人生格言是“我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儿搬”。

屠呦呦听闻梁锡华的来历,就知道来者不善。即便她不站队,但她的生存智慧让她明白梁锡华不值得信任。

事实上,梁锡华确实不值得信任。

且看梁和屠呦呦的对话。

屠问:谁让你来的?

梁答:周主任。

屠继续问:哪个周主任?

梁:革委会周主任。

屠向她解释:你说你是兵团的,我以为你走错门了呢。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看懂这段对话,你就会赞叹导演功力深厚(当然,编剧也厉害)。

这段对话传达两个信息,其一,梁锡华撒谎,其二,屠呦呦有一流的生存智慧。

先说梁锡华撒谎。

梁锡华说革委会周主任派他来的,这个可能性极低。

原因有以下三点。

其一,因为周主任始终支持屠呦呦搞科研,为她扫清妨碍科研的各种障碍,他不可能给屠呦呦派个擅长搞阶级斗争的事儿精。

其二,屠呦呦接受任务时,曾专门提到过她能否挑选成员,军代表直接反对,“组员需要组织决定”。这说明屠呦呦更希望自己来挑选小组成员。

其三,军代表要求梁锡华监察屠呦呦,基本可以证明他是军代表派去的眼线。更重要的是,梁锡华向军代表打小报告时,他很警惕地看了看周主任。这也说明梁锡华不是周主任的人,而是军代表的人。

再说屠呦呦的生存智慧。

剧中有各种细节证明屠呦呦个性直率,不在意人情世故。但这并不代表她缺少生存智慧。

《屠呦呦的礼物》有精彩的细节展现了她的生存智慧。

前卫提到,梁锡华说周主任派他来,屠呦呦就已经明白——这个人不可信。

李伟是屠呦呦的小师弟,是个缺少政治头脑血气方刚的小伙子。

证据是,他敢于直接开撕梁锡华和屈光明。

这是1969年,造反派们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李伟这样撕对家,是无知者无畏。

作为小组组长,屠呦呦立刻给小组定性——“我这只有一派,业务派”。

屠呦呦不搞派系斗争,但她明白李伟才是真心搞事业的伙伴。

我们能从屠呦呦对他们的工作安排中看出两人差距。

在屠呦呦单元的前两集,屠呦呦主动让李伟负责的工作不限于实验室记录整理,给古今图书集医部全录做归纳;而她给梁锡华分派的工作是取动物实验报告,送《疟疾单秘验方集》送给周主任和军代表。

有没有发现区别?

梁锡华负责的基本上都是跑腿的业务,可替代性很强。而李伟接触的是核心工作。

最妙的还是,她让梁锡华送《疟疾单秘验方集》。

梁锡华明白只要他送肯定吃瘪。因为军代表根本不赞同课题组换思路。事实证明了梁锡华的担忧。

如果不是周主任和章主任为屠呦呦争取空间,军代表势必要干涉屠呦呦的科研工作。

屠呦呦单元最动人的地方,是她拍出了科研工作者对工作的赤诚之心。

这份赤诚,甚至感化了梁锡华。

李伟公开开撕梁锡华是小组里面的“特务”,屠呦呦知道梁锡华搞小动作,依旧为他解围。

梁锡华是军代表的眼线,但他不是没有是非之心的傻子。

我们能从细节中看出梁锡华良知未泯,也是个擅长审时度势的聪明人。

军代表让梁锡华盯紧屠呦呦,梁锡华提交的都是无关紧要的琐事。是梁锡华没脑子还是他装糊涂,我认为是后者。

且看他去革委会办公室告密屠呦呦的场景。

他只给军代表一张没啥信息的举报材料,绝对是权衡利弊的灵机一动。他的口袋里还有一个记载重要资料的小本本。

他没有掏出小本本,因为周主任也在办公室。但凡梁锡华做出妨害科研工作的举动,他极可能被踢出科研小组。

军代表对梁锡华提交的举报材料很不满意,不再让他担任眼线。换而言之,梁锡华成为没有价值的弃子。

523课题小组的研究工作取得不错的成绩,组织要求屠呦呦去海南做临床实验。

李伟能在第一时间收到任命,没有收到任命的梁锡华却一脸失落。这说明无论是周主任还是军代表,他们都开始疏远梁锡华。

梁锡华能顺利参与海南的临床实验,离不开屠呦呦的举荐。梁锡华明白屠呦呦帮了自己,所以他会在海边对水火不容的李伟说,“咱们这只有业务派”。

梁锡华没有成为合格的告密者,一直用琐事敷衍军代表。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屠呦呦的事业心感化了梁锡华。

屠呦呦单元的好是那种静水流深的好。即便是小配角,它也隐藏着巨大的信息量。

比如说在36集开头,有个叫屈光明的大胖子。

他和梁锡华一样,也是红旗造反兵团的人,属于那种喜欢上蹿下跳的造反派。屈光明和梁锡华是同一派系,他们的存在就是在凸显屠呦呦在科研工作中遭遇的困境。

此外,《黄帝内经》成为叙事道具,突出屈光明和屠呦呦不是一路人。

他拿走中药所的《黄帝内经》,就是不满自己一连生两个女儿,希望能有个儿子。

同样是为人父母,屠呦呦也有两个女儿。重男轻女是屈光明的价值观,不是屠呦呦的。

看懂这一细节,我们会明白屠呦呦单元也延续着申纪兰单元的平权精神。

当然,男女平等的思想未必能被所有人接受。被男尊女卑思想操纵的屈光明们或许想不到,他们再牛叉,他们的妈也是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