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号网

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提至77.93岁?想要健康长寿,还得做好4件事

来源:18号阿玲 时间:2024-04-10 23:06 阅读

无论是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药,还是现代人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作为养生,谁都希望自己能够长命百岁,万年富贵。一直以来,长寿都是人类毕生追求的梦想。

不过伴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卫生条件改善以及经济的进步,我国的平均寿命虽说在全球范围不算长不算短,但对比以前,依然有很大的进步。 国家卫健委: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7.93岁。

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提至77.93岁

据媒体报道,国家卫健委在7月5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健康中国行动实施以来的进展与成效。

会议上介绍,目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7.93岁,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按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20年阶段性目标总体如期实现,健康中国行动2022年主要目标提前实现,健康中国行动实施也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效。 如何才能保证长寿?其实最根本还是源自于生活

实际上,影响寿命长短的因素有很多,并非简单地“吃了某一种食物”,又或者“喝了长寿水”,具有国家经济医疗水平、社会环境等宏观因素,同时又有个人因素。

而个人因素中,既有我们无法改变的遗传因素,同时也有我们能改变的后天因素。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咱们可以做好这些事:

第一,规律的吃早餐

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不仅是人精神状态更好的阶段,同样也是保养身体的关键时期,无论工作怎么繁忙,早上一定不能不吃早餐。

毕竟经过了一晚上的新陈代谢,人的胃中早就没有了食物,但是胃部依旧在不停地分泌胃酸。

倘若没有进食早餐的话,胃酸便会逐渐地损伤胃黏膜,时间久了,很可能诱发各种胃部疾病。

第二,戒烟戒酒

抽烟和喝酒是损害人体健康的两大恶习,特别是长期有这种不良习惯的人群,在日积月累的情况下,对于人体的危害极其之大。

由于抽烟不仅仅会伤害肺脏,烟雾中的焦油尼古丁等致癌物,还会损伤心脏血管以及肝脏等器官。

同样,酒精进入人体后需要肝脏解毒,可是在饮酒量过多的情况下,肝脏的任务越来越重,最后还很可能“罢工”,再加上过了四十五岁后,正是痛风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时间段,因此为了健康着想,戒烟忌酒越早越好。

第三,保持好的情绪

七情六欲中,“怒”是人体最强烈的一种表现。

虽然表面上来看,发脾气,把内心的不满倾泻了出来,可长此以往,便会导致机体不畅,出现气滞气逆等问题。

特别是到了中年时期,在发怒时还会引起神经兴奋,导致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出现血压升高等问题,而在这种基础上,中年人更容易被心脑血管疾病所缠上。

第四,清淡饮食

无论收入水平如何提高,都要遵循着清淡饮食的原则,还能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因为新鲜的蔬果当中含有维生素,纤维素以及微量元素,可以满足生理活动所需。

新鲜的蔬菜里面含有机体所不能合成的花青素、膳食纤维以及维生素C等,这些物质都能起到抗氧化作用,保持血管弹性,排除血管垃圾毒素的功效。

另外,不同颜色的蔬菜含有的营养成分也有所差异,每天至少要吃够五种以上的蔬菜,才能保证营养的全面。

总的来说,过了四十五岁的年龄,人体器官的功能逐渐下降,这种情况下更要注重保持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才能避免身体免疫力下降。

当然,别忘了还需要定期体检,及时了解自身健康情况,了解控制自己的血压、血脂、血糖等,这些指标异常也是发生心脑血管的关键因素。

同时,定期体检还能更好早期发现肿瘤的关键一步,早发现早干预。

虽说做好以上这些事,并不能让我们每个人都能长命百岁,但至少在健康长寿这条路上能够多一些胜算。

如何实现的呢?

首先,先来了解什么是人均预期寿命?它的不断提高又意味着什么呢?据了解,人均预期寿命指的是在一定的死亡水平下,通过科学方法计算出每个人平均可存活的年数。人均预期寿命和人的实际寿命不同,它是指现阶段每个人如果不发生意外,应该活到的年龄。专家介绍,人均预期寿命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生活质量的高低。

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进一步提升与全社会的卫生医疗水平紧密相关。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2019年开始实施的健康中国行动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健康促进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健康风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25.4%;全生命周期健康维护能力明显提升,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年均下降幅度基本接近预期目标,全国报告新发职业病病例持续下降。

与此同时,重大疾病得到有效遏制,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病,以及各类重点传染病、地方病,持续强化综合防控措施,有效遏制发病率上升趋势,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近年来,我国把全民健身作为保障全民健康的重要方式,让热爱健身成为幸福生活的新风尚。

国家体育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健身的参与人数和体质状况看,我国每五年进行一次的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和国民体质监测显示,2020年,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7.2%,比2014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

“健身去哪儿”是健身爱好者关心的问题。随着各地加快推动健身设施建设,特别是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体育场地397.1万个,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4.1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41平方米,分别比2013年增长了134.3%、71.2%和65.1%。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如何升级?为此,中办、国办在今年3月印发意见,要求构建多层级健身设施网络和城镇社区15分钟健身圈。在安徽池州,总面积3000平方米的池州市老年人体育活动中心,每周一至周五下午2点至5点30分免费对外开放,为老年人锻炼提供了好去处。

除了老有所乐,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也有了国家保障。不久前,《体育法》时隔27年迎来全面系统修订,针对学生体育活动时间不足问题,明确要求学校必须开齐开足体育课,保障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不少于一小时体育锻炼;将体育科目纳入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近视、肥胖等不良健康状况,建立健全学生体育活动意外伤害保险机制等,大大加强了对青少年体育的保障制度。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7月5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课率接近百分之百,学生每天校内体育锻炼时间超过了一小时,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达标优良率达到了33%。

教育部体卫艺司副司长 刘培俊:“十四五”期间,重点支持一批学校建成全国健康学校,大幅提升学校健康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