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号网

人类血栓中首次发现微塑料,到底从何而来?

来源:18号小编鸭子 时间:2024-04-10 23:08 阅读

近日,南京科学家发现:人类血栓中首次发现微塑料和染料颗粒。并认为环境因子尤其是微塑料,染料颗粒可能与血栓的形成存在潜在关联。

随着生活的快节奏化,点外卖的人群也越来越多,2021年,南京大学研究团体在(环境科学技术)发表相关研究,发现经常喝瓶装水,吃外卖食品,以及工作性质为粉尘暴露的参与者们,其粪便中的微塑料更多。

人类血栓中首次发现微塑料,到底从何而来?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研究发现:2018年-2020年期间,我们国家有超过12万儿童和青少年被诊断为癌症。其中将近60%的患者是实体肿瘤患者。

这项研究,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食品安全已经影响到了我们的青少年和儿童了,他们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啊!

科学家们首次在人体血液中发现了微塑料颗粒。这种塑料颗粒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尚不清楚,不过它们可以在人体内循环,并沉积在器官中。

直径小于 5 毫米,甚至小到微纳米级的塑料,被称为微塑料。

据科技日报报道,南京医科大学的夏彦恺教授团队现在联合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骆永明教授团队首次在人体血栓样本中发现了一定数量和不同类型的微塑料和染料颗粒,相关研究结果也已经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先进研究杂志》中。

夏彦恺在接受采访时说,“环境因子尤其是微塑料、染料颗粒,可能与血栓的形成存在潜在关联。”“此次的研究发现也提醒我们,要加强对微塑料、染料颗粒的环境污染控制和排放监测。”

“微塑料正成为一种新型的全球性污染物,这是一种直径只有纳米级和微米级大小的难以降解的塑料颗粒。它们在海洋、土壤里大量存在,甚至可以被植物的根茎吸收进入食物链。”

人类血栓中首次发现微塑料,到底从何而来?

微塑料,到底来源于哪里?

“微塑料”这个概念最初是源于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Richard Thompson于2004年发表在《Science》的研究报道,后来为了方便起见,“微塑料”被定义为直径小于5mm的超小塑料颗粒,目前这一定义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科学家们的广泛认可。

根据化学知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塑料种类分为以下几种: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苯乙烯(PS)、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氯乙烯(PVC)、尼龙(PA)等,这些材料都是化学合成材料,它们的化学性质都非常稳定。也正是因为其稳定的化学性质,才在我们生活中担当了很多非常重要的角色,也给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在过去数十年间,塑料产品的应用多数是塑料袋或者垃圾袋,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塑料的应用范围也逐渐变得越来越广泛,与人体的解除也变得越来越多。尤其是复合材料学的高速发展,使得生活中看似很多与塑料没有直接关系的东西,也都含有塑料这一成分。

比如我们使用非常频繁的某些护肤、护理和化妆品,像沐浴用的磨砂膏,牙膏中的亮白微珠、润肤乳、防晒霜中都出现了微塑料的身影。甚至很多食物的生产过程或者包装过程,也都离不开微塑料,比如外卖产品、香烟、咖啡、口香糖等。

除此之外,洗涤剂、清洗剂、塑料食品容器、塑料包装、一次性杯子、婴儿奶瓶、汽车轮胎,以及疫情期间我们大量使用的口罩,都属于难降解的塑料。

这些物品长期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频繁使用,之后还丢弃到自然环境中,这些塑料经过长时间有效的降解或者无效的破碎,最后就生成了“无处不在”的微塑料。

微塑料是如何进入血液的?

根据文献调查来看,微塑料最主要也是最受认可的途径,就是通过呼吸道吸入和口腔摄入进入人体环境。

举一个很常见的例子,空气中的小颗粒(直径<2.5 µm)主要来自柴油和汽油尾气的颗粒,这些微粒凭借极小直径是完全可以穿过细胞膜的,进而引发炎症和应激,并与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或肺癌死亡风险高度相关。

同样类型的研究表明,微米级塑料颗粒可以通过细胞膜、胎盘甚至大脑进入人体器官,但是对于微塑料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以及微塑料对人类是否有剂量依赖效应,现在还没有确切的研究报道。

目前,科学家们也在致力于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尽管在人体血液中已经检测到微塑料的存在,但微塑料是如何进入血液的目前还不清楚,科学家们推测它们可能通过被污染的空气、水或食物进入血液。微塑料在血液中是如何流动的,通过什么途径转移也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

人们该如何应对微塑料?

当今社会生活已与塑料制品密切相关,塑料污染也在日益加重。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减少塑料盒、塑料袋等一次性制品的使用,妥善处理塑料垃圾,做好垃圾分类,不随意丢弃。

尽量选择棉质衣物以及购物袋;日常出行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避免使用一些含有微珠的日常洗护用品,选择一些含有天然去角质成分的产品,比如燕麦片或盐。目前科研工作者也在致力于一些环保材料的开发,以寻求可替代某些塑料制品的新型材料,且不会造成环境负担。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对人体有影响的塑料制品能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