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号网

著名历史学家史景迁去世 享年85岁!!

来源:18号冻哭 时间:2021-12-27 16:38 阅读

史景迁研究中国历史,以独特视角观察悠久的中国历史,以“讲故事”方式写作,是蜚声国际的汉学家。著名历史学家、耶鲁大学荣誉教授史景迁于当地时间2021年12月26日辞世,享年85岁。自1974年以来,他完成了多部有关中国的历史著作,包括《追寻现代中国》《雍正王朝之大义觉迷》《王氏之死》《康熙与曹寅》《利玛窦的记忆宫殿》等。

史景迁被认为是费正清之后美国汉学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声称,推动着自己写历史的最大兴趣,在于“激起(读者的)兴趣”。对史景迁有些作品持尖锐批评态度的阿里夫·德里克,曾概述了许史景迁表现在其作品字里行间的两个显著特征:他致力于从不同文化的差异之中探求人类共同本性的人文主义追求;他坚持的是不带任何傲慢地面对不同社会之间文化差异的普遍主义立场。

著名历史学家史景迁去世

史景迁的第一次中国行是在尼克松访华不久后的1974年,他与14位耶鲁大学的教授一起到中国转了一圈,去了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地。2005年,上海远东出版社引进了“美国史学大师史景迁中国研究系列”,包括《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等共8种。

小切口书写中国的“大历史”

史景迁1936年生于伦敦北郊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曾先后受教于温切斯特大学和剑桥大学,上世纪60年代赴美国耶鲁大学攻读博士期间,他完成了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转向。

他有两个导师,一个是费正清最得意的学生芮玛丽,另一个是明清史学家房兆楹。至于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史景迁曾表示:“因为中国历史非常复杂。我热爱历史,喜欢人物,喜欢研究人物之间的关系。”

他的史学研究领域颇为宽广,集人物、社会、政治和跨文化交流研究于一体,从不同角度展示中国历史纵横交错的方方面面。他擅长用聚焦个体命运的叙述方式,揭开宏大中国历史变迁的一角,并且文笔优美。这使得他的著述读起来充满人情味与故事性。

我们知道,由于史学界致力于将历史学上升为一门科学,因而严格遵守史料的准确性和叙述历史的客观性,致使大部分史学著作都艰涩难懂,读者仅限于专业的研究者。

在这种学术写作背景下,史景迁在史料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合理想象,采用文学的叙事手法,真实地再现了历史背景,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内心,使之成为有血有肉的人物,大大增强了其史学著作的可读性。这是非常难得的。

在史景迁的笔下,既有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康熙,亦有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王氏——山东一个不知名小县城郯城的无名农妇;既有来华西方人记录的中国经历——《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也有用国际眼光考察中华文明的作品——《利玛窦的记忆宫殿》。

可以看出,无论是选题还是历史书写,史景迁都在努力通过对细小史料的挖掘与描写来建构或揭示其主旨。从小的选题环节切入,一步步铺陈编织渲染,最终形成宏大的历史架构,这是史景迁著史的一大特色。

他曾说,自己之所以经常撰写一些独特的历史题材,并不是心中预先有了一些理论与宏大设计,而是完全相反,他的头脑中总是充满着“暗示、图像、场景与声音”等细节。而一旦某种细节吸引了他要被确定为历史题材时,那么之后他便沉醉于书写“这些个别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互影响,以及这些事物存在的整体历史环境”。

让西方读懂中国

虽然史景迁的作品不乏对史料的尊重,但仍有不少人认为,其作品与“历史小说”界限模糊,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在描述历史的过程中,采用了“想象”这一为当代历史学家所禁忌的手段来还原历史。比如,王氏死前的梦、胡若望归家后与孩童的对话等,都是无可否认的纯粹想象和虚构。

史景迁的想象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整合断裂的资料,这一类想象多以可靠的史料为根基,串联起史料中的“空白区域”;移情重演,以人类经验的相通性,对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勾画;叙述手法上的添枝加叶、烘托气氛,增加作品的可读性,史景迁作品中的想象主要是这一种,也是其作品最易引发争议的地方。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史景迁的叙事历史就是一种历史小说,因为这与历史小说的“想象”并不相同:其一,讲述的人物信而有征,都是真实存在过的人物,而不是虚构人物;其二,主要故事情节有资料支撑,既没有张冠李戴,也没有天马行空地肆意虚构。

这些想象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充分考虑读者接受因素而加上的,其主要效果便是,拉近了读者与所述之事的距离,甚至还可产生共鸣,即使抽掉所有这些想象的细节,也并不影响其对历史的主要学术观点。他运用历史想象,只是为了在历史学法度允许的范围内更好地描述事实。

在研究与写作中,史景迁亦倾力讲述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作为一个在美国研究中国历史的英国人,史景迁本就处于跨文化的语境中,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在英语之外,他还通晓汉语、法语、意大利语和拉丁语等多种语言,这使得他的历史作品充满了跨文化交流的张力。

在史景迁的妻子、同为历史学家的金安平看来,丈夫的书之所以在西方受到欢迎,是因为“用美妙的文体提供了一种西方读者读得懂的方式”。在这个意义上,人们不难理解,史景迁在传播中国历史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通过对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的描写,构成了一个丰满真实、具有时代意义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