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号网

央视网评:45岁程序员求职难 目前该如何自救?

来源:18号阿虫 时间:2021-11-16 16:29 阅读

最近,一位程序员的帖文《我精通各种技术体系,因已45岁求职难》引起广泛热议。化名Mary的网友自称是一个优秀的程序员,却因为年龄原因发现连个面试机会都很难得到,更别提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了。这件事让广大网友不禁联想起职场“35岁现象”,也就是目前很多企业岗位年龄大多限制在35岁以下。

作为走在发展前端的互联网大厂来说,35岁就成为了所谓的“中年”员工,成为企业优化裁减的首要群体。互联网科技等行业发展迅猛,产品升级换代快,迫切需要30岁以下充满热情的“后浪一代”作为主力军,这是企业盈利需求,也顺应信息化时代潮流。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人的价值”不应单纯以“年龄”作为区分,这未免“一刀切”,年轻有年轻的好,年老也有其自身人生经历和社会阅历丰富、心智成熟情绪稳定、责任心强等优势,企业用人应以能否为企业真正所用,能否在大有可为的时代发挥作用,展现作为为选用标准,而不是以年龄划线“一刀切”。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让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作为市场和企业来说,应具备容才的雅量、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情怀,树立正确用人观,广纳贤良、育才造士,让更多类似Mary的就业者发挥自身价值,做可为之事成有为之人,创造一番新天地,为大有可为、争先进位的大好时代增光添彩。

央视网评45岁程序员求职难

11月1日,有网民留言称,“我是一名软件开发人员,今年45岁,精通各种技术体系……而我辞职回家半年后再回来寻找工作机会的时候,却发现连个面试机会都很难得到。”

近年来在网络上,35岁现象一直都是热议的话题,这份留言再次戳中了部分人的痛点。

我是一名计算机专业出身的软件开发人员,今年45岁,精通 java 的各种技术体系,包括微服务、大数据等技术,并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帮助所在公司提升、改造所使用的技术框架,业余我还考取了PMP项目管理证书、系统架构师证书,成为所在公司的系统架构师、核心技术骨干。

我对计算机理论的理解也随着实践的增多越来越深刻,我感觉我的职业生涯进入一生中最好的时刻。

在我儿子读初二上学期时,我辞职回家陪伴儿子。半年后,当我再回来寻找工作机会的时候,却发现连个面试机会都很难得到,更别提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了。

现在国家鼓励延迟退休,我觉得,40岁以上的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此刻正是自身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找工作时不能被年龄限制了

最近,一位45岁程序员给中国政府网的留言,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这位网友留言称,“我是一名软件开发人员,今年45岁,精通各种技术体系… …而我辞职回家半年后再回来寻找工作机会的时候,却发现连个面试机会都很难得到。”

无独有偶。前不久,“上海48岁大龄职场男致信市长求工作”的消息也曾冲上热搜。跟45岁程序员的情况类似,48岁职场男的条件也不错——重点大学硕士学历、外企高管、英语流利、管理及业务能力过硬,而造成其求职难的“短板”也是年龄偏大。

四五十岁的中年男人,一方面普遍上有老下有小,责任重大、压力山大,一旦无业可就,即意味着一个家庭“顶梁柱”的缺失和生活的困顿;另一方面往往处于职业发展的黄金期,倘若多年职场培养累积的能力和经验无处施展,对于社会而言将是极大浪费。这或许是45岁的程序员等人遭遇求职难戳中许多人泪点和痛点的原因。

不仅如此。在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人口红利不断缩减、延迟退休已成大势所趋的新态势下,这样的新闻所记载的典型个案及其传递出的若干信息,自然有些扎眼。

“40、50”人员就业难,已非一日。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年龄歧视,业已成为劳动就业领域比肩性别歧视的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比如,许多用人单位不约而同地把对外招聘的年龄门槛设定为35岁以下,还有一些企业对员工职位晋升也按照职级高低分别做了年龄条件限制。年龄歧视已不仅是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技能单一求职人群面临的问题,也成为一些学历较高、业务精通但年龄偏大求职者的梦魇。

就业歧视因背离社会公平正义,在任何一个文明国家都是不被允许的。应该说,我国关于促进就业平等反对就业歧视的法律基础是完备的。我国《宪法》中关于公民平等权的规定,关于公民劳动的权利、义务和职责的规定等,都为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等各个法治环节反对就业歧视提供了根本法依据。

在部门法层面,我国《劳动法》和《就业促进法》都宣示,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自主择业)的权利,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为防范就业歧视,《就业促进法》还设置了“公平就业”专章,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创造公平就业的环境,消除就业歧视,制定政策并采取措施对就业困难人员给予扶持和援助,要求用人单位招用人员、职业中介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应当向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条件,不得实施就业歧视。

而针对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劳动法》赋予了县级以上劳动行政部门以监督检查权和制止权、责令改正权;规定了工会组织的监督权和劳动者的检举控告权;规定了用人单位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为加大公平就业保障力度,《就业促进法》还在法律责任一章中明确规定,劳动者受到就业歧视后,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显然,上述法律规定,为遭遇年龄等就业歧视的劳动者进行权利救济、维护平等就业权益提供了一揽子制度工具。

固然,我们在加强并完善反就业歧视立法方面还有不少工作要做,比如,在上述相关劳动法律规范中,包括年龄等就业歧视的具体类型、含义、构成要件、法律责任等均需进一步明确;比如,需加紧研究论证并适时制订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规等。但首要的,无疑是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自觉守法。这中间,无论是各级政府、劳动行政部门,还是相关司法机关,以及广大企事业用人单位,需要主动作为、积极履职、恪尽职责的事,还有很多。毕竟,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治的意识源于实践。

与此同时,哪里的职工权益受到侵害,哪里的工会就要站出来说话。消除就业歧视,制止并防范企事业单位在招聘和用人过程中的种种年龄歧视,有效维护适龄劳动者各项合法就业权益,各级工会组织责无旁贷,大有可为。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更高质量的就业,意味着就业歧视的空间势必将被最大限度地压缩,而更充分的就业群体,天然地包含所有的适龄劳动者。年龄,不应当也不能够成为通往高质量充分就业之路的绊脚石。

我是一名计算机专业出身的软件开发人员,今年45岁,精通 java 的各种技术体系,包括微服务、大数据等技术,并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帮助所在公司提升、改造所使用的技术框架,业余我还考取了PMP项目管理证书、系统架构师证书,成为所在公司的系统架构师、核心技术骨干。

我对计算机理论的理解也随着​实践​的增多越来越深刻,我感觉我的职业生涯进入一生中最好的时刻。

在我儿子读初二上学期时,我辞职回家陪伴儿子。半年后,当我再回来寻找工作机会的时候,却发现连个面试机会都很难得到,更别提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了。

现在国家鼓励延迟退休,我觉得,40岁以上的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此刻正是自身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找工作时不能被年龄限制了。

45岁后的程序员真​的​不吃香了?

一直以来,程序员一直以高薪为标签,而行业内也常有it类是吃“青春饭”的感慨。那么45岁以后的程序员真的不吃香了吗?

他们都去做什么了?在知乎上,有不少相关帖子讨论​​

​​有网友调侃:再次感到欣慰,程序员这个年龄话题居然提问到了45岁,照这个发展势头下去,熬到退休年龄问题不大。

@程序员客栈等网友根据身边经验总结了40+以后的程序员都去做了什么,有提到继续做码农、晋升做高管、下海做商人、财务自由后下岗吃老本、转行做培训教师等。

实际上,政府网站上并非第一次出现类似留言,前段时间,一位48岁男子写给政府的失业求助信也曾引发热议。

近年来在网络上,35岁现象一直都是热议的话题。

职场“35岁现象”怎么破?

今年10月,前程无忧发布的《2021中国重点大学应届毕业生求职状况报告》显示,受访的211或是985高校毕业生中,有79%将“最愿意工作的企业”首选投给了国有企业。

多数学生青睐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这类较为稳定的工作,不是没有原因。

据证券时报此前报道,35岁的确是大多数人职业生涯最大的转折点,各大求职网站的招聘信息也能印证这一点,不少岗位的年龄限制是35岁甚至30岁以下。

脉脉数据研究院发布的调查显示,大型互联网企业员工平均年龄从27岁到33岁不等,平均年龄在30岁以下(含30岁)的公司占大多数。​​

​​具体来看,老牌BAT中,阿里巴巴属于“中年”的代表,员工平均年龄31岁;腾讯最年轻,员工平均29岁。

而以字节跳动、美团、滴滴为代表更晚成立的互联网巨头中,字节员工平均年龄仅为27岁,是名副其实的“后浪”。

为什么35岁更容易令职场人焦虑,而不是30岁或者40岁呢?客观情况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岁至34岁,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在45小时左右,35岁之后开始下降,就业人员平均工作时间会随着年龄增加而下降,这也是不少企业在招聘时候设置35岁为门槛的重要原因。

从主观因素分析,大多数人35岁后,面临着上孝父母,下教子女的情况,在有限的精力下,需要平衡工作和生活。从招聘网站的数据分析报告中也能看到,大多数企业招聘35岁以上的员工成本更高,不仅是精力不如年轻人,思维的固化也会影响企业尤其是一些对创造性要求高的企业的招聘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戴建业近日在一则访谈节目上也谈到互联网大厂生存现状:“我问到一个在互联网工作的学生,问他在现在在哪儿工作。学生跟他说他现在挺好的,现在已经呆了三年了,是老员工,已扛过一轮又一轮的末位淘汰。”节目播出后不久,“大学教授说在大厂入职三年已是老职工”冲上微博热搜。戴建业认为,互联网公司剥离年轻人对单位对城市的归属感,让人感到很有压力。

媒体评论:

中年人的职场困境不是一件小事

这则普通的留言,却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小的讨论。这也并非第一次,类似的留言总能引发讨论,前段时间还有48岁外企高管给市长信箱写信求助,也在网上火了一波。

​​平心而论,这些都是个人的求助,每个人的情况千差万别,能力如何、求职意向等等,外人都无从知晓,未必是有普适性的。但是,人们却对个体的悲欢抱有强烈的共情,甚至认为有某种“信号意义”,恐怕也是因为类似个例戳中了普遍性的职场焦虑,人们有了一种共鸣和代入感。

不妨提炼一下这则新闻的关键元素——中年、程序员、求职艰难,这和普通的下岗再就业不是同一种叙事。在社会印象里,程序员是知识密集、待遇上佳、前景风光的行业,不至于“沦落”到发帖求助。然而当令人唏嘘的一幕真的出现,这种反差也就格外引人注目。

不可否认,包括IT行业,很多职场都是“年轻崇拜”的。所谓“淘汰中年人”“35岁​事业​危机”云云,几乎已是尽人皆知的某种职场生态。而被焦虑裹挟的,不只是中年人,也有很多年轻人。年轻人付出了巨大的教育成本,涌向某个被认为有前景的行业,比如程序员,到头来却发现,一切的努力似乎都敌不过生理性因素——衰老。这自然会让人心生焦虑,长远来看,也会影响求职选择甚至产业发展。

有些新闻可以作为注脚,如日前有机构发布了一份《2021中国重点大学应届毕业生求职状况报告》,在受访的这些211或985高校毕业生中,有79%将“最愿意工作的企业”首选投给了国有企业。

选择国企的原因也不难理解,不过是稳定、有保障的职场预期。不必苛责大学生,稳定偏好、风险厌恶相当程度也是人的本能。但这应当引发一些思考,那些把“淘汰35岁”“超时加班工作制”当作日常的行业与职场,是否也是导致年轻人逃离的原因之一?

大厂也好、外企也罢,站在行业自身的角度看,也应当把“拒绝中年人”的问题重视起来,着力改善这种职场生态。很多新兴行业,可能一直以来只习惯吸纳年轻人,还没有就如何安顿中老年员工有比较清晰的认识。随着产业逐渐成熟、壮大,这个问题也应该提上日程。处理不好,影响​的​不只是中年人,同样也在挫伤年轻精英的选择意愿,毕竟人人都会变老,人人想要一个稳定可期的未来。

从人口形势看,中年求职者占比增高是未来的大概率事件。中年人也是家庭的支柱,中年人的生活状态,关系到社会稳定、国民幸福指数等等宏大议题。中年人的失业,往往意味着一个家庭的困顿,从这个角度看,中年人的职场困境不是​一个​小事,对相关部门来说,也应当有所认识和行动。

前不久,有网友建议放宽公务员报考35岁年龄限制,浙江省公务员局则回应,“对于2022年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非在职人员),放宽到40周岁以下”。类似的举措和表态是必要的,相关部门有义务​做​出表率,研究更多可行性措施,维护中年人的劳动权益,带头营造一个对中年人友好的社会环境。

希望这位求助的网友,最后可以得偿所愿,找到一个心仪的工作;也希望社会可以尽快形成共识,共同破解这种职场焦虑,让人人各得其所、各尽其用,让中年职场人获得稳稳的安全感。

网友热议:

对此留言,有网友认为职场确实有“年轻崇拜”

​​​也有人认为,求职者不被企业接受,也需要从自身查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