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号网

耐克起诉阿迪达斯抄袭 阿迪达斯和耐克的差距?

来源:18号阿蓝 时间:2021-12-14 12:56 阅读

据北京商报12月14日援引路透社报道,耐克正要求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阻止进口多款阿迪达斯运动鞋,其中包括与Stella McCartney、Pharrel Williams的联名系列。

耐克在递交的诉状中表示,阿迪达斯有49款鞋使用PrimeKnit技术,该技术侵犯了耐克的六项专利。

据界面新闻12月13日报道,对此,据路透社援引一名阿迪达斯发言人的邮件内容,该发言人表示公司正在分析诉状,将针对这些指控为阿迪达斯辩护,并强调Primeknit技术源自自身的多年研究。

耐克起诉阿迪达斯抄袭

根据耐克的描述,Flyknit飞线技术在2012年推出,是一种创新型鞋面制造工艺,“能够在减少材料和浪费的同时,在性能、设计、美学意义上都表现出色。”

而在耐克发布Flyknit的五个月后,阿迪达斯便推出了Primeknit。

两家品牌均在产品线上广泛使用针织工艺,如耐克的跑鞋、篮球鞋、足球鞋等,其中就包括篮球明星勒布朗·詹姆斯和足球明星C罗的签名鞋。

被认为侵权的阿迪达斯鞋款则覆盖了休闲鞋、足球鞋、跑鞋、登山鞋,涉及Ultraboost、Terrex、X Speedflow等产品线。

这并非阿迪达斯与耐克的首次对擂——去年,阿迪达斯也曾尝试在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庭状告耐克两项专利无效,认为耐克抄袭了Primeknit技术,但未能成功。

耐克表示,Flyknit技术是其花费了1亿美元经费研发的成果。

在价值超过580亿美元的运动鞋市场,大牌之间的知识产权大战近年来不断升级。

2018年,耐克也曾状告德国运动品牌PUMA侵犯了其Flyknit专利,双方最终在2020年1月达成和解。

今年11月,耐克与美国品牌斯凯奇就三起专利诉讼达成和解协议,长达五年的法庭争端,终于告一段落。

在此之前,耐克曾连续多年对斯凯奇提起诉讼。

今年9月,耐克公布的最新一期财报显示,2022财年第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6%,至122亿美元。

11月,阿迪达斯公布2021财年第三季度财报,营收66亿美元,同比仅微增3.4%,营业利润则同比下跌8.5%。

在法庭上大打出手的耐克和阿迪达斯,在另一层面上又“共患难”,供应链方面共同受到越南工厂停工的冲击,几项业绩数据均低于分析师预期。

要说到当今知名的世界运动服装品牌,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来自德国的阿迪达斯和来自美国的耐克。这两个品牌算是现在运动服装品牌的“龙头企业”,各自都有非常深厚的底蕴。并且,这两个品牌也是常年的竞争对手。

12月13日,CNMO了解到啊,耐克在美国正式提出了一个关于阿迪达斯品牌的要求。详细来看,耐克要去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禁止相关商家进口阿迪达斯的运动鞋产品。这其中还包括了阿迪达斯最近卖的很火的Stella McCartney、Pharrel Williams的联名系列。

对此,耐克表示,阿迪达斯的Stella McCartney、Pharrel Williams的联名系列与自己的Flyknit飞线设计技术非常相似。阿迪达斯有大量的运动鞋产品使用了PrimeKnit技术,这个技术侵犯了耐克的相关专利,这其实并非两家企业第一次“对抗”,在去年,阿迪达斯也起诉过耐克,认为耐克抄袭了阿迪达斯的Primeknit技术,但是法庭驳回了这个诉求。

12月13日消息,美国运动服饰巨头 Nike(耐克)要求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禁止美国进口德国体育用品巨头 adidas(阿迪达斯)旗下 Primeknit 系列鞋款,声称这些鞋抄袭了耐克在针织面料方面的专利发明。

据耐克介绍,这是一项耗费超过1亿美元、研究时间长达10年的成果,几乎全部在美国完成,这种科技面料可以在不损失任何性能的情况下减少资源浪费,代表了耐克几十年来对于鞋帮的首次重大技术创新。

耐克申请禁止进口部分鞋款,包括阿迪达斯与 Stella McCartney 合作的 Ultraboost、Pharrell Williams Superstar Primeknit 系列和 Terrex Free Hiker 登山鞋。此外,耐克还向俄勒冈州联邦法院提起了类似的专利侵权诉讼。

在向俄勒冈州联邦法院提交的诉讼中,耐克指控阿迪达斯侵犯了六项专利以及其他三项与 FlyKnit 技术相关的专利。耐克正在寻求非特定的损害赔偿以及三倍的故意抄袭赔偿,同时请求停止相关销售。

耐克起诉阿迪达斯,称其有49款鞋使用PrimeKnit技术,该技术侵犯了耐克的六项专利。12月13日,耐克正要求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阻止进口多款阿迪达斯运动鞋,其中包括与Stella McCartney、Pharrel Williams的联名系列。

据了解,在耐克发布Flyknit的五个月后,阿迪达斯便推出了Primeknit。两家品牌均在产品线上广泛使用针织工艺,如耐克的跑鞋、篮球鞋、足球鞋等。

对此,阿迪达斯发言人表示,公司正在分析诉状,将针对这些指控为阿迪达斯辩护,并强调Primeknit技术源自自身的多年研究。

有网友认为,针织工艺太广泛太笼统,全世界都可以使用,如果没有对某种特定的工艺申请专利保护,就无法起诉侵权。所以用这种专利,作为壁垒有点耍流氓了。无论你俩争得再疯狂或者打起来,我还是买鸿星尔克!

耐克的鞋子(除了AJ和篮球鞋)比阿迪达斯难看,同为一线运动品牌,耐克也比阿迪卖得贵。只买耐克的科比毒液鞋,其他都是阿迪达斯的跑鞋和板鞋,现在有民族骨气了,把鞋换成了国产鞋,篮球鞋选安踏匹克,跑鞋李宁361。其他国产品牌鞋看设计了。

有网友称,阿迪达斯爆米花完全压制了耐克,高仿的阿迪达斯都比正版的耐克好。就算耐克垂死挣扎,也活不了多少天了。

耐克鞋(包括乔丹) 不如阿迪质量好,至少10前左右间是这样,现在不知道了,前前后后的有3双耐克的鞋掉底了。阿迪从来不穿,不舒服,但是耐克基本上是我以前的必选。但自从去年开始就只好放弃耐克买国货了。

有人调侃称,这你们就不懂了吧,就因为现在,这两个品牌关注度少了,所有俩人喝酒的时候一合计,要不我告你吧,炒炒流量。最近服饰行业销量降到了冰点。,要找个话题刺激一下。能打得尽量不要吵,闹得越大越好!

随着近年耐克动作频频,阿迪达斯却一直在炒boost的冷饭。后来再加上今年上半年,安踏的市值又超过了阿迪达斯,坐上运动品牌第二的位置。

阿迪达斯,这个大家熟悉的牌子似乎有“凉”的趋势。

但是一个牌子凉不凉的,不是靠我们主观感觉去判断的,要用数据说话。

根据大数据显示,从17年1月1日至今,在品牌热度方面,阿迪达斯还远没到凉的程度——并且,几段高峰期时,阿迪达斯的热度要比耐克还多一位数。

可为什么我们总有一种阿迪达斯,越来越跟不上耐克的感觉呢?

首先,是产品的更新速度

其实现在的耐克,就是前几年的阿迪达斯。在阿迪达斯推出boost的时候,在全球的运动领域掀起了一阵新浪潮,也让各大品牌开始实行中底材料革命。

可那个时候的耐克无动于衷,还在不停地玩复刻、联名的游戏,一度让人以为耐克进入了养老模式。

但随着耐克的破二计划出世,并且伴随基普乔格的破二壮举,4%和Next%这两双鞋成了当红炸子鸡,后者更是被冠以“地表最强”的称号。

反观现在同时期的阿迪,boost,boost还是boost,似乎除了boost阿迪就没有别的东西可以玩了。而且每一代UB的更新,也是让人吐槽不已——大家都觉得是换汤不换药,不是后掌多加点boost,就是造型上变个样子,着实没什么意思。

其次,是中底科技的发展

就如上面我说的那样,阿迪现在除了boost,没有别的东西拿得出来。而Nike在boost的压力下,却是拿出了React,现在更是搞出了目前Pebax材料最强形态的Zoom X。

就中底技术研发来说,Adidas确实有些拖沓了。明明身家不小,做事效率却还不如其他一些小牌子,

要知道,能抓住运动爱好者或是潮流爱好者的心理,无非就是靠材料技术更新,以及新潮的设计。没有这些东西,如何占领舆论高地?占领不了舆论高地,势必会对销售造成直接的影响。

而且这两者之间还不是独立的关系,它们不是各打各的,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就像Next %那个令人咋舌的造型,它可以带来更大的视觉冲击力,为后期的营销创造更好的先决条件——当然也不能忘了,Next%的ZoomX和碳板,那才是它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再来说一说营销

国内的话,其实感觉不到耐克和阿迪之间有什么差距,一直都给人并驾齐驱的感觉。

但是在其他市场,耐克的品牌影响力要比阿迪达斯强上不少,这是由于不同的企业文化造成的。

网上有句话说的非常精辟:“阿迪达斯是一个有运动员思维的商人,但是耐克是一个有商人思维的运动员。”

放在其他行业,这两种不同的思维和身份或许造成不了多大的影响。但是在体育运动行业里,却成了胜负手。Nike自始至终给人的印象就是,这是一个有着运动员气质的品牌。

它不光只是卖东西,它还有它的理念,它用“运动”这一兴趣爱好,拉近自己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评论区大神别急着喷哈,自己先想想,是不是和志同道合的人聊天更快乐更有好感)

Adidas确实是一家优秀的企业,但是它真的只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它没有太多附加的“气质”。

而这“气质”,正是拉近企业和消费者之间距离的重要因素,它也是市场竞争中一只看不见的手。

不信?那来看看这两家公司截止2020年9月21日的市值吧,免得又有人说我的“缺少关键信息”、“没有具体数据”了。

虽然受到美国国内各种抗议活动的影响,但是耐克现在的市值,依旧领先于阿迪达斯。

而后者,甚至连前者市值的零头都没有超过。一个1767.51亿美元,一个是315.35亿美元,两者相差超过1400亿美元。

在去年这个时候,耐克和阿迪之间的差距,还没有这么夸张,约为707亿美元。一年之间差距几乎是翻了一个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