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号网

上三炷香全图解

来源:小编鸭子 时间:2024-07-05 23:09 阅读

上三炷香首先第一支香插在中间,心中默念:供养佛,觉而不迷;其次第二支香插在右边,心中默念:供养法,正而不邪;最后第三支香插在左边,心中默念:供养僧,净而不染。

上香是民间非常普遍的一种礼仪。燃香表示虔诚恭敬供养三宝,以此示范接引众生。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宝加持。烧香还表示燃烧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门弟子无私奉献。点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喧、痴”意佛。看香,又称之为香信,即以香为信号,推断所示的吉凶征兆。燃香测吉凶,这种方式在我国民间的玄术中并非罕见,百姓们通常也会根据这种情况来定义“吉凶祸福”。

逆境时出现消灾香,是提示我们的皮运即将结束,好运会到来。其实结束皮运,等待不是最佳的方法。最佳的方法是改去不遵法、不爱国的地方,改去不孝亲、不敬师的地方,改去不敬三宝的地方,不杀生而放生,不偷盗而布施,不邪淫而修善。这样做,皮运会早日结束,或根本就没有皮运的出现。

顺境时出现消灾香,是提示你现在的工作或家庭中,某些造作的项目存在着隐患,这个隐患的程度,已经足以构成灾难的地步,所以在平安之时师父提示你要消灾,来改变你的错误行为,达到百福并生的吉相。

百福是指福报中没有灾难的夹杂,假若是身居高官而病魔缠身这种情况,不是百福并生,是祸福同生怎样解决祸字,唯一的方法是断恶。难满有恶念除尽之意,如果我们的恶念不除尽,想灾消是没有指望的,除恶务尽,才能灾消福生。

不过,这其中确实是有讲究的,而且在不同的宗教或是民间习俗下,虽然都是三炷香,但是三炷香的含义却有所不同。

烧香,历史悠久的活动在我国,烧香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活动,尤其是广义上的烧香,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神农时代。

在当时,人们对植物中挥发出来的香气已经十分重视,因此,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有采集这类植物作为药品“驱疫避秽”的记录。

并且,那时候的人们还“焚香”用以“敬神”,表示对于神明的尊敬。

在《诗经》中还有记载,从周文王开始,周人用“升烟以祭天”,称作为“禋祀”。而所谓的“禋祀”,就是点火生烟,而且这种烟还有香气,用有香气的烟祭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烧香”了。

只不过,这个时期的“香”,还不像我们现在所用的是一根一根的“成品香”,而是原始的香品,例如香蒿等天然“香料”,用来祭祀。而且,这个时候烧香主要是用于“祭天”。

到了汉武帝至三国时期,我国烧香的历史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汉武帝为求长生,是神就敬,彻底打破了过去烧香只是用来祭天的传统。

而后,汉武帝还设置“椒房之宠”等,打破了香一定用于祭祀的垄断,让香真正进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因为这一时期香事繁盛,各种用来点香、放置香的用具也开始出现。

例如,我国的第一个香炉“博山炉”正是在那个时候出现的,从此之后,香品和香炉就开始搭配使用,让烧香这项活动,有了专门的用具。

不过,当时烧香这项活动还主要在贵族之间流行,直到隋唐以后,烧香这项活动才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了一项普遍的活动。

一方面,这是因为当时成本更低的“南香”取到了“西香”,使得香品的价格大幅降低,普通人也有可能负担得起香品的费用。

另外一方面,佛教、道教自从六朝以来就发展地十分迅速,这两个宗教虽然有着许多不同点,但相同的是,他们都崇尚烧香,这带动了大批信徒开始烧香,让香事开始繁盛。

到了宋朝时期,佛教、道教和儒教开始出现融合,这让原本反对烧香的儒教也开始接受烧香的习俗。宋朝的士大夫在祭拜孔孟时都会烧香,甚至一些人还有不点香不读书的习惯,于是,烧香的习俗就在此时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很快达到了顶峰。

从烧香的历史来看,其实“烧香”是一个含义十分广泛的习俗,但现在的我们,通常只将在宗教活动或者是祭拜祖先时焚香的习俗称之为“烧香”,而且,在这个时候我们“烧香”通常是要点三根香。

实际上,我们都知道,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幸福生活都是自己创造的。

相较于从前,现在烧香的人已经很少了,而且,我们现在烧香拜佛,更多只是因为一种文化传承,继承了这样的习俗,或者也只是在陷入迷茫时,追寻一个精神的寄托

对于重视传承的我们来说,这似乎无伤大雅,重要的是,在烧完香,我们还是要回归到“唯物主义”当中来,依靠双手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