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号网

入伏民间习俗 今起进入40天超长伏天

来源:18号鸭子 时间:2024-04-10 23:06 阅读

儿时就听长辈们说,夏日的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煎熬的日子,因为这段时间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光。现代人有了空调还好一些,在古代没有纳凉工具的时代,三伏天是非常煎熬的。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

入伏民间习俗 今起进入40天超长伏天

今年的7月16日开始入伏,叶就意味着又到了三伏天,夏日里最难熬的时刻之一。三伏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

初伏的民间习俗有吃饺子和吃面条。北方有句俚语,叫做“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因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东西,而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二伏日吃面,这一习俗至少在三国时期就已经开始了。伏天除了喝热汤面,还可以吃过水面。将煮好的面条用凉水过出,拌上蒜泥,浇上卤子,不仅刺激食欲,而且“败心火”。

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暑热最盛的一段时间,进入三伏天在民间很多的传统习俗,以及生活上禁忌,这些都是前人总结出来的宝贵生活经验,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说明这些习俗和禁忌对我们能顺利度过最热的三伏天,平安入秋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

今年的三伏天从7月16日正式入伏, 一直到8月24日总计40天的时间,7月16日到7月25日这10天是头伏,头伏的天气还不是太热,因此这个时候要打好基础,这“4大习俗和3大禁忌”一定要记得。

进入头伏的“4大习俗”

一,饮食进补

进入头伏以后天气变得高温高湿,这个时候人的消耗量特别大,而且因为天热食欲开始下降,所以这个时候要吃些营养比较高的食物来进行进补,以便能够积蓄体能来抵御这高温高湿的天气。

“头伏饺子二伏面”,头伏当天吃饺子是流传在北方的风俗习惯,因为进入头伏以后北方的新麦已经收割完毕,这时候用当年的新小麦磨制的面粉包上丰富的馅料做成饺子,营养又美味,而且饺子也有平安顺遂的寓意,所以头伏当天别忘了吃饺子。

“入伏一只鸡,一年好身体”,鸡肉本身就是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入伏吃鸡可以补充体力和积蓄体能,而入伏吃鸡民间讲究的是吃小公鸡,因为小公鸡数“阳”,入伏以后需要保护好阳气,因此入伏这天来只小公鸡进补也是很多地方的传统习俗。

头伏当日还有“吃羊肉”和“吃狗肉”的习俗,因为这2种食材都属于热性的,入伏后天气炎热,吃这2种热性食材有“以热制热”和帮助身体祛除寒气的寓意。

二,晒伏

进入头伏以后因为高温高湿的天气,家里的衣物和粮食容易发霉和受潮,因此头伏当日如果是晴天的话,要把家里的衣物和容易受潮的粮食拿出来晾晒,这样可以去除湿气,使这些粮食和衣物更易保存。

除了晾晒衣物和粮食以外,很多老人也会在进入伏天后出门晒晒太阳,伏天晒太阳一般选择在阳光不是太毒辣的上午或下午,这个时候晒晒头颈部和腰腹部,也是对身体特别有好处的,因为晒太阳可以促进身体内维生素D的形成,这样更有助于钙质的吸收。

三,贴三伏贴

中国的传统习俗讲究“冬病夏治”,进入三伏天以后在每一个伏天的第一天贴三伏天,大家认为这样可以祛除体内的湿气和寒气,从而可以达到防病强身的作用。

进入头伏以后防暑、防潮和防凉也是重点,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不要在阳光下暴晒和进行剧烈运动,以及不要淋雨和少去阴暗潮湿的地方,做身体的防护。

四,沐浴

进入伏天以后人的出汗量开始加大,这个时候要经常做到皮肤洁净干爽,而且伏天里毒虫比较多,经常沐浴可以利用沐浴液或中草药的香味掩盖汗味和防止毒虫的叮咬。

伏天里洗澡可以选用家里端午节阴干的艾蒿来泡水来洗澡,艾蒿本身就有祛除异味和防蚊虫叮咬的作用,不过现在的很多沐浴液都有这个作用,所以也不必仅限于用艾蒿泡水来沐浴。

进入头伏的“3大禁忌”

一,不吃霉变和腐坏的食物

高温高湿的环境里食物是很容易发生霉变和腐坏的,这个时候在饮食上一定要注意认真筛选,如果食物发生霉变和腐坏千万不要食用。

久泡的木耳、隔夜的剩菜和半生不熟的海鲜都不要食用,还有就是一些干果和坚果如果出现喀喇味也千万不要食用。

二,不吹阴风

阴暗潮湿的地方是湿气和寒气特别重的地方,这样的地方还容易滋生毒虫和细菌,所以三伏天里即使天气再热,也不要去这样的地方吹风,尤其是夜晚的海风和山风,被阴风吹到着凉感冒在伏天里是特别难受的。

三,不吃重口味和过于油腻的食物

进入伏天以后饮食上要以清淡为主,注意好荤素搭配,这个时候要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及过于油腻的食物,以免因为食用这些食物引起上火。

民间是特别讲究过好三伏天的,尤其是对刚入伏这天特别重视,因此记得“4大习俗和3大禁忌”,也有助于家人安康少生病,从而可以平安的迎接秋天的到来。

伏天里,炎炎夏日中每个角落,都有咄咄逼人的热浪。大家出行要注意防暑降温,做好迎接夏日酷暑的准备。

今年的伏天整整40天!那么三伏天是怎么算出来的?这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吗?

其实,三伏的时间并不是气象局定的,而是通过二十四节气和干支计时的日期配合计算而定的。所谓“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每年都有30或40天。

由于每年立秋和“庚日”的时间不固定,每个“庚日”相差10天,于是初伏和末伏之间的时间,也就是中伏便有长有短,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年份是20天。

中国气象局表示,通过回顾全国30余个省会级城市常年(1991-2020年)的历史观测数据,发现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同一时间不同地域的气象条件往往差异较大,从最高气温来看,三伏天并不一定是所有地区全年气温最高的时候。

比如位于华北平原的北京、石家庄和郑州,从6月中下旬开始最高气温就达到了一年中的最高时段,入伏后反而有所下降。对这里来说,7月中下旬进入雨季,降雨反而拉低了最高气温。

虽然不是所有地区的气温都在三伏天飙升至最高,但是,常年来看,大多数省会城市的温湿指数(综合考虑气温及相对湿度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都在三伏的中伏期间达到了高峰。这意味着,中伏期间,不管气温是否处在巅峰,但确实是人体感觉最为闷热的时期,也许这才是“热在三伏”的真正含义。

这个40天的三伏天会更热吗?从常年的气象观测数据来看,三伏天“热度”和长度并不相关,还是要看当年具体的天气形势。因此,判断这个三伏天会不会更热,还为时尚早。

根据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发布的气候舒适度等级预报显示,头伏前一周,闷热天气将席卷我国华北以南大部地区。

闷热区域:预计未来一周,华北中南部、黄淮、江淮、江汉、江南、华南及西南地区东北部等地将持续出现大范围的“闷热”等级以上天气。

极闷热地区:预计未来一周,江淮、江南及华南大部将持续出现“极闷热”天气。此外,华北中南部、黄淮西部及四川东部、重庆等地的部分地区会间歇性出现“极闷热”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