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号网

日啖荔枝三百颗,其实是苏轼听错了粤语?

来源:小编鸭子 时间:2024-04-10 23:19 阅读

多认识广东朋友,会更懂地道风物,会知道自己多年来竟吃错了荔枝。

日啖荔枝三百颗,其实是苏轼听错了粤语?

比如那句著名的“日啖荔枝三百颗”,讲粤语的朋友或许会告诉你——苏轼犯了一个非广东人都会犯的错。

东坡流放惠州,客家人热情招待,本说的是“一颗荔枝三把火”,好心提醒他这东西上火,苏轼却听成一天得吃三百颗。早为荔枝美味折服的大文豪将错就错,成就千古带货名句。

这段佳话是否属实,已无从考证。但荔枝富含果糖易上火,在广东可是常识,眼下正是荔枝季,广东人把果肉炖在了鸡汤中,或做成炒菜,或干脆用清甜的潮汕酱油蘸着,令鲜甜融进食物纤维,顺便去火,甚至边吃荔枝边喝凉茶,把他们最擅长的对冲财技,熟练运用到食物中。

想来也是,300颗荔枝少说10斤,以广东人心头好桂味荔枝市价计,一天就快300块,以曾在世界拍出天价,55万一颗的增城挂绿来算,那就是一天1.5个亿。家里有矿也不能这么吃,何况苏轼这个被流放的干部。史书上记载乾隆分给王公宠臣荔枝,除贵妃有两颗,其他人可都是一人一颗。

而且荔枝也有鄙视链。外地便宜热销的妃子笑,虽蹭上了杜牧名句的热度,但在老广眼中,那玩意儿我们根本不吃。

岭南盛产荔枝,人均9斤,占全国一半产量,可供选择的数十种——桂味荔枝甜而不腻,果肉清脆,还有微微桂花香,糯米糍肉厚够甜,就算是白糖罂也强过妃子笑。

更重要的是鲜,现代物流再发达,运到北方也要一两天,广东人食鲜则以小时记。鲁迅当年南下广东前,也在江浙沪包邮区吃过各种荔枝,赞不绝口,但到了广东后发现——万物鲜为首。

5月,他专门去信友人炫耀——“确比运到上海者好,以其新鲜也“。又过了两个月,鲁迅先生口味进化,开始懂得品种了——“糯米糍甚佳,上海无有……”

不知先生有无食过桂味,那种鲜美,足以让人放下心中的匕首。

2000多年前,汉武帝刘彻征服匈奴,他自己却被广东荔枝征服,下令强行移植到关中大地栽种,可惜水土不服。像很多特殊作物一样,荔枝需要独特的土壤和温度,在中国,只有广东。

它多少也是南粤大地的象征——必须开风气之先,吃到第一口;必须尊重本地传统,植根乡土。广东人家后院有两棵树,一棵是荔枝树,另一棵,还是荔枝树。

日啖荔枝三百克,不辞长做岭南人。